最近,一场包含了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示、乡邻小舞台等丰富内容的“村晚”在青浦崧泽村举行。这里是“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井”的发现地,也是6000年前崧泽文化的发源地。上海不仅有现代活力的都市文化,也有底蕴悠久的乡村文化。众多遍布郊区的村镇历史人文资源,是地区文化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
在传统文化越来越热的当下,如何挖掘利用好上海丰富的村镇文化资源?民盟上海市委在一份提案中指出,上海要对村镇历史人文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农文旅领域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价值引导力、产业振兴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利用资源首先要摸清“家底”。提案建议,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对上海村镇历史人文资源系统梳理,利用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强化保护和传承,并加强针对性研究。
在文化赋能乡村产业方面,提案建议将村镇历史人文资源打造成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旅资源,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的产业联动与融合发展,激发乡村发展的经济活力,通过村镇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提升地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城市居民引入乡村开展旅游、休闲、教育等活动。
村镇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持。提案建议,健全村委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乡村文化工作者、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的培养培训机制,在区、镇、村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乡村文化的工作者,在市级层面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特派员”制度,引导文旅领域专家学者、从业者、文化志愿者等到社区、村委,指导支持乡村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