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知识产权局组织的“底蕴寻源”新闻行活动走进北纬30度黄金产茶核心区,从宜昌宜都的宜红工夫茶,到恩施伍家台贡茶的皇家贡韵,再到恩施玉露的千年蒸青技艺,最后至天门陆羽故里的茶经文脉,这些镌刻着地域基因的地理标志产品正成为激活传统茶产业的“金钥匙”,让一片叶子承载起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地标密码:解锁自然馈赠的基因图谱
在宜昌宜都市王家畈镇大风口茶园,映山红遍的坡地上,茶树扎根于“石渣子土”中。63岁的宜红工夫茶非遗传承人曹续勇抓起一把泛着砂砾的土壤解释道:“陆羽《茶经》说‘其地,上者生烂石’,我们的扁砂页岩土壤空隙大,茶树根须可深扎石缝,容易合成更多氨基酸。”这片地处茶马古道核心节点的茶园,年均1200小时光照、1000毫米降水量,1000米高海拔形成的“独特小气候”,正是宜红工夫茶“琥珀金汤、蜜果甜香”的天然密码。
走进宜红茶业智能化车间,传统工艺正经历着科技蜕变。萎凋槽内,鲜叶在自然风与智能控温中褪去青涩;120斤容量的揉捻桶匀速加压旋转,茶汁渗出时泛起细密泡沫;智能发酵柜内,26℃恒温与95%湿度精准模拟传统“箩筐发酵”的最佳环境。最关键的精制环节,15种规格筛网曾是手工匠人的“秘密武器”,如今色选机取而代之,效率提升500倍,杂质剔除率达99.9%。
政策护航下,宜红工夫茶的地理标志保护体系日益完善。2023年实施的《宜昌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划定7个县市区为核心产区,从鲜叶采摘“一芽二叶初展”到成品茶“水浸出物≥38%”,28 项指标构筑起品质“防火墙”。2017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后,宜红工夫茶对俄出口量年均增长15%,成为欧洲市场复购率最高的中国红茶之一。
文化解码: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产业基因
沿清江而上,恩施宣恩县伍家台村的青石板路蜿蜒至茶园深处,82岁的非遗传承人郑时兵守着280℃的铁锅,竹耙翻动茶青的“沙沙”声与山风交织。作为“皇恩宠锡”贡茶第18代传承人,他的手掌曾被烫出层层老茧,如今这些“非遗手感”转化为智能炒茶机的精准参数。
在海拔800米的贡茶园,前来上课的学生们身着民族服饰体验“摊青-杀青-揉捻-做型-烘干”五道工序,竹匾里的茶青在掌心旋转成“雀舌形”。检测报告显示,这里的土壤含硒量达0.35ppm,比普通茶园高15%,富硒环境赋予茶叶独特的健康属性,造就了伍家台贡茶“香高、味醇、形美”的特质。
在芭蕉侗族乡的恩施玉露非遗工坊,省级传承人张文奇的弟子们演示“蒸汽杀青”绝技,直径1米的木甑腾起白雾,鲜叶在竹筛上蒸30秒后迅速扇干,双手在40℃焙炉上“炒头毛火”,每分钟60次揉捻频率带出松针般的挺直外形。“现在机械制茶效率提升了100倍,但手工技艺仍是品质标杆。”张文奇说,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让古老蒸青工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成为恩施玉露区别于其他绿茶的核心标识。
价值重构:小茶叶撬动大产业
在天门陆羽故园的茶经楼内,茶学院学生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解析“竟陵红”的硒蛋白结构。实验室主任展示的检测报告显示,通过生物萃取技术,茶叶中的硒元素转化率提升3倍,衍生出的茶氨酸护肤品、茶多酚保健品让“一季采茶”变为“全年开发”,单品附加值较毛茶提升500%。
200公里外的恩施州地理标志中心产品馆,3600平方米展厅里,依托“硒博汇”线上线下平台,集中展示50余件地标产品和百余件特色农产品,宜红工夫茶的琥珀汤色在玻璃杯中流转,伍家台贡茶的红标包装透着皇家气韵,恩施玉露的铁盒上印着非遗制茶流程图。“这里既是展销中心,更是产业枢纽。”恩施州地理标志中心主任介绍。
在恩施州地理标志中心产品馆的另一侧,来凤藤茶的展示柜前围满了品茗的游客。在4月18日的北京茶博会上,“藤茶姐姐”用土陶壶冲泡显齿蛇葡萄茎叶制成的藤茶,让不少参观者惊叹“土家神茶”的独特韵味。作为2013年获批的地理标志产品,来凤藤茶凭借“销售奖励十条”等政策走出大山,经两届国际藤茶大会飘香海外,远销多国。
从石缝里生长的“烂石茶”到智能化车间的“科技茶”,从非遗传承人的“手工茶”到全球市场的“品牌茶”,地理标志正重塑鄂西茶产业的价值链条,它不仅是产品的“身份证”,更是区域经济的“加速器”。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商标和地理标志处负责人表示:“地理标志不是简单的商标,而是将山水灵气、人文积淀转化为产业动能的‘转换器’,让一片叶子从‘山间珍品’蝶变为‘振兴引擎’。”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