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轰鸣、热浪翻腾,炽热的铜水缓缓流动,经过竖炉、轧机等一道道工序,成为高品质铜杆。在这条铜水缓流、齿轮飞转的生产线上,徐永超穿梭于设备间,于一片炽热中镌刻青春印记。
徐永超,金川铜贵电线电缆公司铜杆线二事业部SCR-7000型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组长,十六载职业生涯中,他耕耘于铸造系统,成长于创新突破,逐渐从“毛头小子”成长为“技术能手”。
“不会怎么行”
“从小玩具都是自己做,照葫芦画瓢,用泥巴捏车、用铁丝拧枪。”在2025年集团劳模工匠事迹宣讲活动中,徐永超用“自幼喜欢动手”描述自己突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最初。
1986年出生的徐永超,参加工作以来,扎根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普通操作工、技术骨干、生产线组长……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岗位书写非凡业绩。
“铸造系统是我成长起来的岗位,我在这干了6年。”采访伊始,徐永超登上操作台,详细介绍液位控制、炉况观察等各环节工艺流程指标,严谨的作风、娴熟的操作勾勒着他的匠人模样。
2009年7月,电线电缆公司SCR-3000型生产线开启试生产,繁杂的按钮、全英文的控制界面急得徐永超直挠头:“英文难懂、参数复杂,用束手无措来形容那时的我再合适不过了,但不会怎么行!”
青春是资本,也是徐永超挑战自我的底气。为摸透设备“脾气”,他不懂就问、不会就试、记不住就写,工艺流程、设备参数、英文汉译密密麻麻地出现在笔记本上、手掌上。
如今,各式各样的笔记本、翻出卷边的书籍、纸张泛黄的英文词典安安静静躺在徐永超的办公桌上,化身他和同事的“图书馆”,回应着当年他对同事的那一句“等学会了,我教你”。这也是徐永超成长为“技术通”的见证。
“真金不怕火炼,我坚信我就是金子。”火红炉光映照脸庞,将他眉宇间的坚毅镀上一层炽热金边。
“从来没怕过”
“每次困难都是新挑战,根本不会或会而不敢是拦路虎。”谈及成长经历,徐永超坦言挑战自我是最难的。
2016年,电线电缆公司SCR-3000项目搬迁至广西防城港,徐永超主动援建,着力攻克设备漏铜难题。梅雨季节,生产车间内如同汗蒸房,厚重的阻燃服内衬早已析出盐霜……
“师父,调试有一定效果了,要不就这样吧。”面对徒弟劝阻,徐永超摇头:“根本问题还没找到,查不出病灶,‘病情’迟早复发。”
历经70多小时,在一次次脱水考验、设备反复调试中徐永超恍然大悟:“压紧轮后端顶丝等长,压紧轮与结晶轮并不像理论说的处于一个平面。”就这样,轮带贴合间隙被控制在0.04毫米之内,他成功攻克漏铜难题。
“遇到困难还是要迅速找突破口,再行动,害怕是没有用的。”正是这一次次成功坚守,让徐永超在后续的劳动竞赛在行动、科技创新中成为“领头羊”。
突破抢修期,加快炉砖破损修复,是徐永超印象极为深刻的攻坚经历。作为组长,发现炉砖破损的第一时间,他利用风扇等设备对炉体降温。当炉温降下来,装备穿戴齐全,带头深入炉体内部拆除破损炉砖,最终,破损炉砖成功修复,生产秩序恢复正常。
当被问如何概括自己的成长,徐永超思忖道:“我从来没怕过,害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车到山前必有路,得闯闯。”
“要敢于尝试”
2024年8月,集团引进全新SCR-7000型连铸连轧设备,徐永超主动请缨,带领项目团队成员应对自动化控制新系统应用中出现的难题。在项目建设初期,他和搭档刘亮亮筹备管道铺设工作,为“新系统新面貌”提前谋划,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做到优本创效。
“试生产期间,我和亮哥反复琢磨让生产更稳、质量更优、成本更低的妙招。”在刘亮亮默契配合下,徐永超大胆尝试,应用预整机铸坯高压清扫水刀。这一举措有效减少杂质轧入轧件,大幅优化铜杆质量,优质B级杆达标率提升9%,优质铜杆产量提高到近30000吨。
“创新并非高不可攀,要敢于尝试。”为应对进口设备不便维护的难题,徐永超提出:改造!
在一次次试验和反复论证中,徐永超和团队终于结合应用实际,让外国来的大家伙变得更具“金川特色”,更利于操作、更便于维护。
2020年,徐永超参与的连铸连轧生产线专用阻火器的技术创新项目将阻火器由丝扣结构改为压板结构,将备用阻火器替换堵塞阻火器,不仅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还降低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多年来,徐永超提出的结晶轮离线打磨建议大幅降低了检修时长;参与的蜡液过滤装置改进,有效减少了蜡液喷头堵塞现象;SCR连铸连轧生产线铜液净化装置、连铸连轧钢带安装吊具应用获得国家专利证书;获得甘肃省技术能手、技术标兵称号……
一项项发明创造、一个个荣誉称号如同一颗颗珍珠,在徐永超的职业生涯中闪闪发光。
“协作与传承”
“很感谢亮哥对我的支持和指导,工作中难免会有意见分歧,但设备故障不过夜,我俩的矛盾也绝不过夜。”徐永超和刘亮亮是工友,更是朋友,在人员流动性较大、新设备新系统的全新考验下,两人携手闯出了一片天地。
“托盘摆正勿破损,线盘高度要紧盯,计量精准勤复秤……”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跳脱繁冗复杂的操作流程,让职工牢记、操作更显轻松。说起徐永超总结提炼的“打油诗”,刘亮亮赞不绝口,由衷为“战友”骄傲。
“一根筋”是刘亮亮对徐永超的调侃:“我觉得不可行的事他都觉得可行,而且一定要试,他把解决生产难题作为一种工作乐趣。”化验室里,兄弟两人同步观察铜杆表面光泽度,在“好搭子”的陪伴下,徐永超更显从容,也更自信。
“不要局限于‘术业有专攻’,虽不必样样精通,但至少要做到一项精通、各样都懂。”增强安全意识、增加知识储备、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全面人才,是徐永超的团队管理秘籍,也是团队努力方向。
标准化操作、巡点检及时发现苗头、提前处置隐患、增强维修力量,都是徐永超和刘亮亮在团队协作中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来的经验。多年来,徐永超培养操作工12人,其中,6人成为青年操作能手,4人成为操作技术标兵,铜杆线二事业部也在“一根筋”和“亮哥”的带领下,在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双重助力下,“关关难过关关过”。
谈起团队,徐永超滔滔不绝,但被问及寄语时,他略显沉默,片刻后回应我们:“说是寄语,不妨说共勉,勤学、善思、苦练、向上,不断挑战自己,要有不达山巅不死心的决心。”
采访最后,徐永超说:“‘劳动模范’称号是荣誉,更是责任、担当、使命,希望我们能成为更多人的榜样。”
头顶有阳光、心中有信仰、眼里有星辰。徐永超和千千万万名产业工人一样,专注、严谨、创新、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设备轰鸣中雕刻青春,于炽热环境中挥洒汗水,平凡却坚韧,朴实却闪光。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