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恒生指数涨3.69%,恒生科技涨5.56%,阿里健康涨29%,哔哩哔哩涨15%,京东、腾讯、小米等涨超7%,美团、阿里等涨超6%。其中,与苹果合作开发AI功能的阿里巴巴,带动了A港股市场AI芯片、AI应用,消费电子、服务器,算力等全产业链概念的继续上涨,而港股阿里巴巴一周内累涨24.1%。
2月17日,截至收盘,腾讯涨3.96%,报493.6港元,腾讯概念股多数走强,微盟集团涨11.54%,易鑫集团涨3.70%,阅文集团涨0.16%。
实际上,2025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已上涨超23%,领涨全球主要市场指数,并创下2022年2月以来高位;恒生指数上涨12.74%,距离2024年10月初高位仅有一步之遥。
市场人声鼎沸,一边是未能入局的懊恼,一边是获利后的狂欢,还有投资者感慨,“快买阿里,让埋了三年的我早点解套。”
阿里巴巴港股股价的高位出现在2020年10月,当时阿里股价触碰到306.83港元,随后一路下跌至 2022年10月的57.65港元低位,之后震荡回升。
和苹果AI牵手带来的阿里大涨能否持续?腾讯和DeepSeek合作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阿里与腾讯之后,港股还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阿里与腾讯接连传出AI新消息
2025年以来,DeepSeek概念与阿里巴巴、腾讯的AI新叙事不断冲击着投资者越来越兴奋的神经,南向资金与国际机构共同选择了增持被称为“价值洼地”的港股。
港股市场率先迎来技术牛市行情,从1月中低点算起,恒生指数涨幅超过16%;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过28%,而港股最近的焦点先后落在阿里巴巴及腾讯这两家互联网大厂身上。
2月13日,蔡崇信确认苹果与阿里巴巴合作为中国市场iPhone用户开发AI功能,市场对此反应热烈,随后,阿里巴巴将于2月20日发布新一季度财报。截至2月14日,阿里巴巴年内涨幅达50.61%,总市值突破2.36万亿港元,成为本轮行情最大受益者之一。
摩根大通研报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推动中国科技股价值创造,这或许也是投资者看好此次合作,纷纷买入阿里巴巴股票的原因。
DeepSeek方面,其App日活在2月1日已突破3000万,上线7天内实现1亿用户增长,刷新行业纪录,1月总用户达1.25亿。来自QuestMobile数据显示,其日活已超越豆包登顶AI应用榜首。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大幅降低了模型训练成本,如果腾讯大规模采用这一路径,将有效缓解市场对其AI投入产出效率的担忧。
“AI驱动的急涨后存在短期回调风险,但预计互联网板块仍有上行空间。”瑞银投资银行中国互联网行业研究主管方锦聪表示,主要是因为对比增长,估值依然不高,即使在上涨后,该行业估值平均为14倍P/E,而2024年-2026 年每股收益增速预计将达 15%。互联网行业股价中尚未反映政府潜在的宏观刺激措施,以及AI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显著收益。此外,即将到来的四季度业绩总体正面,主要互联网公司的四季度业绩略高于预期,预计稳健的业绩将成为短期行情催化剂。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及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公司将于2月18日至21日陆续公布新一季度财报。
谁是本轮上涨主力推手?
春节后的短短两周,港股大涨并明显跑赢A股,DeepSeek所引领的AI热潮给投资者情绪和宏观叙事带来了较大变化。那么,谁是本轮反弹的买入主力?本轮反弹还有多少空间?
#对此,中金公司研究部表示,春节后,以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引领的快速上涨,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9·24”那一轮同样快速的上涨行情。对比二者,相同点在于都是情绪驱动且交易型资金主导,但不同点是本轮行情更加聚焦在围绕AI的科技板块,结构性更显著,也解释了港股内部金融周期板块和A股市场的大幅落后。
至于本轮反弹的资金流入特点,中金公司研究部认为是以南向资金、被动资金与交易型资金为主,作为海外资金主力的长线外资依然流出。其中,南向资金流入增加,但分歧也在加大,春节假期以来南向累计流入规模为266亿港元,已与“9·24”行情南向资金流入规模(约259亿港元)相当。但作为海外资金主力的长线外资依然流出,表明长线外资在本轮反弹中不是主力,也体现了这类资金相对观望和滞后的特点。此外,被动ETF资金流入明显加速,中金认为这部分可能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本轮累计流入规模约为19.4亿美元,仍远低于“9·24”那一轮97.5亿美元的流入规模。
相比A股,港股不仅对海外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同时受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政治经济层面变化的影响。对于港股未来的上行空间,中金表示,静态测算显示,恒指合理点位约23000点,若科技股情绪回升至2021年高点,或上探25000点。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