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 ->内容

碳中和周报第174期丨第五批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目录来了;比亚迪与欧洲车

发布时间:2025-02-17 21:49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3942   

丨第五批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目录来了;比亚迪与欧洲车企商谈组建碳积分交易池;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冀琳 北京报道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1、第五批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目录来了

2月12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按照《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征集推广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开展低碳技术征集筛选工作,编制形成《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旨在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培育新质生产力。

该目录涵盖5个重点方向共103项技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类有海上风电、光伏电站智能控制等技术,可助力能源结构优化;重点领域降碳类包含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行业的降碳技术,如钢铁行业氢冶金技术、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等,能有效降低各领域碳排放;储碳固碳类涉及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数智赋能类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节能管理和碳排放监测管控;非二氧化碳减排类针对氟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减排提供技术方案。各技术均有明确的技术内容、参数、适用范围及典型项目,且减碳效益显著,对推动各行业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目录的发布为各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后续应加强推广应用,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2、交通运输部:构建“碳指数、碳效码、碳积分”碳工具应用体系

2月11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经验清单的通知。通知提到,试点典型经验共45项,其中包括构建“碳指数、碳效码、碳积分”碳工具应用体系。

该体系依托“133X”架构的碳达峰数字化平台,以1套碳排放核算体系为核心,开发3个碳工具,服务3类用户,明确核算方法并打造多场景应用。“碳指数”从交通发展质量、能耗排放、低碳管理维度构建量化评价体系与发布机制;“碳效码”针对道路货运企业制定规则算法,按低碳水平赋码,并应用于财政金融、路权管理政策;“碳积分”鼓励市民绿色出行,通过“一码通”平台兑换积分,可换取公交、共享单车电子票等奖励。目前,该平台已接入大量营运车船数据,“碳指数”定期测算,“碳效码”覆盖规上企业,“碳积分”平台注册用户众多,在推动交通低碳发展方面成果斐然,有效解决交通碳管理难题,减少碳排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交通运输部构建的碳工具应用体系,创新融合数字化与低碳发展,以量化手段激励绿色低碳转型。

3、澳碳所总经理孟萌:以澳门为支点,联通全球碳市场

2024年10月30日,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澳碳所成立的初衷是以澳门为支点,搭建联通国际碳市场的气候合作平台。澳碳所充分利用澳门优势,聚焦碳信用市场,推动中国碳信用标准与国际接轨;试点碳资产跨境交易,打通境内外碳信用与资金流通渠道;开发多元化产品体系,提升碳定价话语权。

在业务布局上,涵盖碳信用相关产品、绿色能源环境权益产品,以及市场能力建设与知识服务。同时,以碳交易为依托关注碳中和技术,探索人工智能在交易中的应用。

COP29达成《巴黎协定》第六条机制,虽国际碳市场强制履约和自愿市场呈现不同发展趋势,但全球推动国际碳市场建设的决心不变。澳碳所将凭借自身定位,推动碳交易市场规范发展。此外,全国碳市场在配额分配、核查核证及交易产品等方面与国际存在差异,仍需不断完善和创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澳碳所以澳门为独特窗口,积极对接国际碳市场。在绿色发展浪潮下,各方应携手共进,完善全球碳市场机制。

1、山东累计“卖碳”1.33亿吨,居全国首位

2月1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徐本亮介绍了山东省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数量与履约量均居全国首位,履约任务最重。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计共有323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买入量1.01亿吨,成交额58.32亿元;累计卖出量1.33亿吨,成交额84.72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国首位。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山东在碳市场交易和绿色转型方面积极探索政策创新,推动试点建设,成绩斐然。

2、浙江风光装机超越煤电成第一大电源

截至2025年1月底,浙江省内电源总装机突破1.5亿千瓦大关,达到1.52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5908万千瓦,占比近四成。新能源中风光装机达到5596万千瓦,单月增加220万千瓦,成为电源装机增长的主力,并超越煤电成为浙江第一大电源。伴随装机规模增长,风光等新能源在电力保障上的作用进一步凸显。2月8日,浙江风光最大出力首次超过3000万千瓦,其中光伏最大出力2864千瓦,创历史新高。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浙江在能源结构转型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比亚迪与欧洲车企商谈组建碳积分交易池

近日,据路透社报道,比亚迪正与欧洲车企就组建碳积分交易池展开商谈,计划向这些企业出售碳积分,助力其在2025年规避因排放超标而面临的欧盟巨额罚款。比亚迪欧洲事务特别顾问阿尔弗雷多·阿尔塔维拉表示,谈判进展顺利。

此前,多家车企已宣布成立两个碳积分池,其中一个由特斯拉、Stellantis等车企组成,另一个则包含梅赛德斯-奔驰、沃尔沃汽车等。根据欧盟规定,电动车销量低的车企可通过与电动车企共享排放数据、购买碳积分的方式降低平均排放水平,以避免高额罚款。汽车制造商需在每年12月31日前向欧盟委员会申报碳积分交易协议,欧盟委员会虽可要求额外信息披露,但不干预商业条款,且积分池参与者仅能共享二氧化碳平均排放数据、排放目标及注册车辆总数等有限信息。碳积分交易池的出现,是车企在欧盟碳排放监管下的一种应对策略,反映了汽车行业在绿色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调整与合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比亚迪与欧洲车企商谈建碳积分交易池,是市场机制在碳排放管理中的体现。

2、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

2月11日,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这是特斯拉全球范围内第二座储能超级工厂,也是其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生产基地。新工厂将帮助特斯拉应对来自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的竞争。

上海超级工厂初期规划年产1万台Megapack,储能规模近40 GWh。叠加拉斯罗普市工厂,特斯拉的储能合计产能达80 GWh,超过中国去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的七成。Megapack面向大型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每台可储存超3.9MWh能源。投产后,Megapack生产成本有望降低,提升产品竞争力。特斯拉储能业务近年来增长迅速,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67%,装机规模同比增长113%,毛利率提升至26.2%且高于电动汽车业务。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投产扩大了产能,还将加剧储能行业竞争,推动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

3、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前十榜单出炉,中企占六席

2月11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2024年动力电池统计数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虽仍呈上升态势,但增速放缓,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总量约894.4GWh,同比增长27.2%,增速连续两年下滑。

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榜单中,中创新航排名升至第四,松下降至第六,其余企业排名相对稳定。中国企业表现突出,宁德时代以339.3GWh的装车量、37.9%的市场份额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比亚迪装车量达153.7GWh,市占率17.2%位列第二。此外,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欣旺达也进入前十,六家中国企业总市场份额达67.1%,较2023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与韩国企业的市占率差距扩大至48.7%。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中国企业成绩斐然,占据近七成市场,不过企业仍需持续创新,强化供应链优势。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