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文艺 梁善茵
1月15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广州开幕。就在同一天,《云浮市磨刀山遗址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业内人士表示,该《条例》的颁布施行恰逢其时。
记者第一时间专访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深入解读该《条例》的意义及其对未来考古工作的推动作用。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化的有益探索
“这个保护条例对做好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是广东省在法治层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举措。”刘锁强表示。
磨刀山遗址是广东省目前确认的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将本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大幅提前至距今60万-80万年前。
作为磨刀山遗址的发现者与考古发掘项目的主持者,刘锁强告诉记者,他曾在《云浮市磨刀山遗址保护条例》起草编制过程中提出完善建议,并持续关注该条例的落地施行。
刘锁强介绍,开展文物保护尤其是古遗址的保护工作,此前更多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可依据的地方性法规比较少,《云浮市磨刀山遗址保护条例》实际上是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来保障这项工作,将磨刀山遗址的研究、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各项工作统筹起来并落到了实处。
曹劲持有相同的观点,在她看来,作为广东地区公布施行的第二部地方性遗址保护条例,新《条例》将磨刀山遗址有关的所有保护内容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框定下来,将该遗址及周边的考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这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为未来考古新发现预留保护的空间
“磨刀山遗址为我们书写岭南历史找到了一个新起点,通过它可以窥见‘最早的广东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曹劲说。
磨刀山遗址于2013年发现后,2014年进行考古发掘,2015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到2019年正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遗址本体保护规划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等方面工作也逐步推进。
如何进一步推动磨刀山遗址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和活化利用,推动广东地区南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地方立法便是重要方式之一。
仔细查看,《条例》中磨刀山遗址的保护对象从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到与遗址有关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涵盖内容十分宽泛。
“这为其他需要保护的对象及未来的考古新发现预留了空间,为持续性考古工作提供了保障措施。”曹劲补充道,由于磨刀山遗址涉及范围较广,《条例》对周边区域涉及的村落建设、城市建设等,也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还要求设立相关管理机构,设立“四有档案”等。
推动磨刀山遗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于2023年正式启动后,刘锁强团队持续对磨刀山遗址周边的南江流域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多学科研究等,并在南江流域新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我们不光要做好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还要做好考古成果的阐释和展示、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等多方面工作,作为地方性法规,该条例对磨刀山遗址进一步的价值挖掘、保护管理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刘锁强说。
记者注意到,《条例》还提及了一个重要内容——组织建设磨刀山遗址公园。曹劲也表示,建设遗址公园的首要前提便是法律保障,以及相关管理机构的牵头与支持。《条例》的颁布为磨刀山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同时有利于推动其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考古成果需要转化为大众共享,磨刀山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更多游客可以到这里感受广东地区的百万年人类史,了解60万至80万年前岭南先民的生活环境,他们的饮食起居、生产生活等情况。”曹劲表示。
截至目前,广东省内已有多个考古遗址公园进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例如潮州笔架山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英德青塘考古遗址公园、台山海丝史迹考古遗址公园。同时,广东省正在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潮州古城”等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曹劲看来,它们的顺利推进同样需要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和助力。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