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 ->内容

21解读|高校扩容、中考改革、全科教师……这场事关2025年教育改革方向

发布时间:2025-01-12 10:40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743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2025年教育工作怎么干?定了。

1月9日至10日,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24年教育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2025年工作。

会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是,教育的战略定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已成为国家利益和目标的中心。

会议部署了2025年7项重点工作,分别是: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启动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健全教育国际战略合作体系、持续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持续巩固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态势。

这些重点工作与以往的领域相重叠,基本延续以往的工作部署。会议设立20个重大专项,而2024年则设立了“9+9”重大工程和专项行动,同样保持延续性。比如,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这项重点工作,2025年将深化实施2024年开展的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但今年教育工作也有很多增量,一些教育体制机制试点将扩大。专家表示,包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高等研究院建设、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应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思政课改革示范区等。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自上而下统筹谋划、层层推进,还要回应自下而上的急难愁盼、卡点痛点。近期,苏州小学生作业熔断讨论背后的学业负担重、深圳小学试卷过难背后的素质教育导向偏差、高校文科大撤退背后的人才培养和就业难题等热点事件频发,显示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观察2025年教育7项重点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提法,就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会议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积极探索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专家指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高校结构、区域结构。

首先,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全面开展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提前谋划、超常布局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多部委联合制定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方案。

2024年,我国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空前。

下一步调整的重点有哪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2024年10月撰文指出,要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调整优化涉农学科专业,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等。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范围内高校纷纷裁撤文科专业和课程。在我国,近年来也存在压减文科专业的趋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这是因为过去20多年来,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办学体量,不少高校选择开办一些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专业,不少文科专业没有办出特色。这不但导致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超过社会需求,而且影响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熊丙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大学缩减文科专业、培养规模,是根据本身办学定位、社会需求变化进行的正常的办学调整。与其说是“文科衰败”,不如说是“文科回归”。文科与理科一样,都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升级,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文理融合。

其次,加快调整高校结构,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扩大优质本科教育供给。

20多年前,我国开始了高校大扩招。现在,新一轮扩招正蓄势待发。

2024年,我国新增高校学生宿舍床位40万张,“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大本科招生1.6万人,新建了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基础设施。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2024年9月撰文指出,将以学生宿舍建设、“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等为重点,提升高校办学承载能力。稳步扩大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比例,有序增加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再次,加快调整高等教育区域结构,要积极推进部省共建在地直属高校,优化省部共建高校区域布局,深化东中西部高校协作,深入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郭鹏2024年9月撰文指出,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推进在京疏解高校雄安校区建设,在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布局建设一批高等研究院。

近日,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A组团项目开工动员大会召开,这意味着,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在内的首批4所北京疏解高校雄安校区均已开工。

据报道,2024年,还有北京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语言大学5所高校发布公告,披露雄安校区建设信息。

但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方面,一位高等教育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需要考虑高校区域布局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西部地区的学生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因此,西部地区建设高校要谨慎,现有高校资源总体能够满足当地学生入学需求,更需要的是支持西部地区名牌高校发展并服务当地。”他说。

有序探索中考改革

会议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把县中振兴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关键枢纽点,有序探索中考改革,统筹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和校外治理水平,保障好特殊群体。

实际上,2024年各地就已开始了大尺度的中考改革探索。在河南、河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十余个省市,道德与法治、历史两门科目实行开卷考试;在安徽,中考语文科目可以携带正版学生字典进入考场;在北京,2024年是“旧中考”的最后一年,2025年中考计分科目由10门减至6门,原有的生物学、化学、历史、地理“小四门”改为考查科目,不再计入总分。

下一步如何探索中考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2025年1月撰文指出,要优化计分科目,提高命题水平,探索强化育人、淡化竞争的招生录取方式。

首先,中考改革要改革试题。越来越多的地方的中考题型强调情境化,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加大题目的阅读容量。2024年全国范围内实现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强化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

但试题改革的度仍需妥善把握。近日,深圳“南山因为期末试卷太难延时20分钟”冲上热搜。这套小学四年级数学试卷原计划考试时间90分钟,一共36道题,平均每道题两分半钟。这两分半钟,学生需要读题、理解、思考、计算、书写。

对于数学考试中包含语文阅读量较大,导致学生要花大量时间进行读题、理解,有家长认为这增加学生负担,不利于减负,也有人认为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熊丙奇认为,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命题改革,难度必须适中。难度过大会加重学生学习压力,刺激校外培训需求,以及超前学习。

他还认为,在数学命题中,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这貌似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但其实走偏了方向。每个基础教育学科都有学科自身的教学目标,不能打着素质教育旗号进行随意的、拍脑袋命题改革。

一位接近政策制定层的教育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考命题改革必须降低难度,保证基础题的比例。他认为,北京市中考减少计分科目,体现了这一趋势。

其次,中考改革要改革评价方式。各地强化多元评价,畅通多样化升学途径,弱化中考的分水岭作用,破除“一考定终身”弊端。

2024年,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1+3”培养实验项目招生校总数由41所增至82所,招生计划由3144人增至6014人。进入实验项目的学生自初三年级起在项目高中就读,按规定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后升入实验学校高中。选拔的依据是学生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和实验学校的面试,严禁组织文化课测试。

但中考也有选拔功能,特别是在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时,各地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联动,开辟一体化识别、选拔、培养、升学通道。因此,各地仍保留了一定比例的普通高中、特色高中自主招生名额。

超前谋划教师资源配置

会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超前谋划教师资源配置。

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1602.78万人。教育资源配置要与人口变化协同。当前,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在持续减少,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短缺:从学段来看,初中、普通高中教师仍有缺口;从学科来看,科学、美术、体育、心理等学科,特别是农村地区上述学科教师紧缺;从专业性来看,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紧缺。

如何解决教师资源的结构性短缺?有的地方采取了专职教师走教制,让教师流动起来,农村教学点的艺体类和综合实践等课程得以正常开设。

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介绍,全科教师是世界主要国家小学教育的基本制度,比如日本小学教师基本是全科教师,教授3门或更多课程。全科教师可以融会贯通不同学科,对提高教学很重要。

杨东平还认为,在中国推行小学全科教师还有一个好处:各科的学业难度不至于特别高,作业和考试也无需争夺学生的时间。

同时,“幼儿园、小学教师将过剩”的话题近年来持续受到社会关注。一些地方在优化农村学校时,出现过剩师资。

湖南省新田县曾有104个农村教学点,每校生均不足12人,教师不到2人。近年来教学点优化为14个,腾出125名教师。

但专家也认为,教师资源配置不能过于“超前”。幼儿园、小学适龄人口减少,给小班小校建设提供了契机。小班小校要求更大比例的师生比,因此需要保留更多的教师。

比如,2022年德国有普通中小学生760.7万人,教师79.3万人,师生比约1:9.6。我国2023年普通中小学生1.89亿人,专任教师1295.41万人,师生比约1:14.5。

杨东平介绍,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每所小学大约150名学生,每个班级约20名学生。“实行小班小校,可以让校长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他说。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