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2025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24年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扎实推进。
对于做好2025年民政工作,会议强调要点抓好六方面工作。其中,大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居首。
会议指出,2025年要研究制定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政策,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等。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社会对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生变。2025年应当抓好哪些重点任务,做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
会议总结2024年老龄工作成果时指出,建立健全各级老龄委、老龄办工作机制。
民政部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刘振国2024年12月2日撰文指出,2023年3月印发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组织拟定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等职能划入民政部,中国老龄协会改由民政部代管。目前,新一轮机构改革基本完成。
中央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满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在2018年机构改革时,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从民政部被整合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此次机构改革中,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又改设回到民政部,这并不是机构改革在“翻烧饼”,而是因为时代和形势发生了变化。
“2018年改革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整合进国家卫健委,是为了更好满足老年人就医这个重要需求,推进了医养结合,而这次改革,是为了更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强化其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职责。”王满传说。
会议总结2024年养老服务工作成果时指出,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累计支持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5.8万张、提供居家上门服务66.8万人次。截至10月底,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4万个,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2.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民政部、财政部已连续多年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每年在几十个地方开展行动,为项目地区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和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据报道,2025年将继续开展提升行动,全国已有50个地方拟入选。
会议强调,做好2025年民政工作,要从研究制定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政策,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等方面,大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会议指出,要研究制定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政策,编制“十五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完善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政策措施,发展银发经济。
其中,备受期待的是如何发展银发经济。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谈志林2025年1月2日撰文介绍,2019—2023年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以约13.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3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1万亿元,GDP占比约为6%。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和GDP占比将分别达到19.1万亿元和9.6%;到2050年,增至49.9万亿元和12.5%。
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更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广义上的老龄经济不是在原有经济体系之上增加的新板块,从老龄社会长期发展来看,它是现代化之后经济的新结构,前景广阔,预计产值将会超过100万亿元。
“老龄经济产业体系庞大,包括老龄文化、老龄健康、老龄制造、老龄服务、老龄宜居、老龄金融等产业。”党俊武说。
但我国的银发经济尚处于“青春期”。谈志林指出,其表现之一就是政策体系不完善,总体针对性不强、协同性不高,且以倡导性政策居多。
谈志林指出,对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银发经济政策体系。要制定针对性的银发经济发展规划,逐步完善银发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金融政策等具体政策措施,出台土地供应、信贷融资、税费减免、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银发经济要素保障政策等。
会议指出,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培育养老服务经营主体,加强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推动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需要认清养老服务面临的新形势,特别是难点、痛点。
比如,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2024年10月撰文指出,当前存在的养老床位总量供给不足与床位闲置居高不下并行现象,揭示的是供需脱节的状况,反映的则是相关政策不精准。
郑功成认为,在不同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很大,养老文化传统也不同,如东三省老龄化程度最高,而广东还不到黑龙江的一半,加之广东客家文化更强调家庭养老,如果一律以养老机构、床位数等为标准,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专家指出,民政部门面对的对象分化分层愈发明显,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如果政策不精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
在推进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上,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2024年11月撰文指出,要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改革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引导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健全服务标准和综合监管体系,鼓励支持企业等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壮大银发经济,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北京市2023年首次提出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这一概念。这是街道层面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可以统筹调动辖区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普惠养老服务。
据《北京日报》2025年1月3日报道,北京市2024年新建成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分布在全市16区与经开区,辐射了全市476家养老服务驿站,惠及155万老年人及32万“老老人”。
这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共设置普惠床位5698张,且均可提供助餐服务,月均供餐已达19.8万份。
据介绍,2025年,北京市将继续建设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在推进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上,早在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编制发布的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涵盖三大类16个服务项目,这是首次用清单化、标准化的方式将基本养老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老年人提供。
截至2023年年底,“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费支出15017亿元。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冯亚平2024年12月9日撰文指出,下一步还要加大财政投入,包括推动中央财政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
“基本公共服务是兜底性和普惠性的,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应尽责任,所以要本着政府财政和能力可负担的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马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全国拉平,也不是搞绝对平均主义,而是要实现保障养老服务基本权益的均等化。
而在加强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上,也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老龄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一旦老人失能躺倒以后,到底需要多少钱?先行步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的重大教训之一,就是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存在无底洞效应,即‘钱永远不够用’。”党俊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达8年多。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达到5800万左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民巍建议,加大中央层面对失能老年人照护保障的统筹力度,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在“十五五”期间,明确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在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中的功能定位,确保照护资源向乡、村庄下沉。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