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 ->内容

为什么直到今天仍在谈邬达克?纪录片《邬达克》有望推出电影版

发布时间:2024-12-29 00:14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9014   

和纪录片《邬达克》总导演、制片人陈庆的会面,约在延安西路上的达华公寓。这座现代小高层建筑,1937年落成,外墙面色彩淡雅,立面设计简洁紧凑,是典型的现代建筑风格。除了由邬达克设计投资外,这也是邬达克1947年离开上海前的居所。“如今这栋建筑改建成了酒店,每次来我都住在这里。”陈庆说。从2021年正式启动拍摄这部纪录片,每次往返北京与上海两地,她都会入住达华宾馆,似乎这样就能与邬达克的距离更近一点。

跑遍三大洲12个城市,寻找邬达克的足迹

即日起至2025年2月14日,“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纪录片《邬达克》文献展暨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在上海同济大学开幕。展览为纪录片《邬达克》的延伸拓展活动之一,由同济大学和中央新影集团联合主办,纪录片《邬达克》学术顾问、同济大学教授华霞虹和陈庆联合策展。

展览包含两部分,前者展示纪录片《邬达克》跨越三大洲、历时多年的拍摄制作过程,以及从各国采集的丰富档案和访谈素材;后者展示同济大学从1950年代末参与全国建筑“三史调查”开始,直至当下,在上海近代建筑历史方向数十年的研究积累和学术传承。

1918年11月底,邬达克在命运的驱使下来到上海,并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度过了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光。陈庆回忆,初次听闻“邬达克”这个名字,要追溯到10年前。“当时我是央视文化类节目《文化大百科》的制片人,与匈牙利驻华使馆商量一个有关匈牙利文化的系列节目,从使馆旅游参赞李雅娟口中,第一次听说‘邬达克’。”陈庆说,“一个异乡人乱世中如何在上海立足,这个故事天然具有吸引力。”

经过前期的漫长筹备,2021年11月至今年3月,陈庆与摄制团队跑了三大洲12个城市,在上海、邬达克的出生地、最后的落脚点等多个地方,寻找邬达克生活过的痕迹。纪录片《邬达克》共采访各类人物90余人,使用各类文献近400张,其中新的发现和首次披露内容近30处,最终集结成《成为邬达克》《立命大上海》《在抽象中繁复》《向最高处去》《留下一扇窗》5集内容。

“上海近代建筑史是一个拼图,既然有幸参与到拼图里,就在力量范围内拼得更精准、更细致。”她介绍,在拍摄过程中,团队力求考证每一个细节。比如,邬达克早期受雇的洋行,有“克利”“克理”等多种中译名,“我们在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找到了当时的信笺,用的就是‘克理’”。而纪录片《邬达克》的海报,则由邬达克在上海执业期间的三个印章抽象、变形、建构而成。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其中一个印章,是第一次跟公众见面,这也是陈庆团队通过查阅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馆藏资料所最新发现的。“我们对文献的重视和执着,根源于多年的职业训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纪录片制作机构,一直是国家影像的拍摄者和典藏者。”

展现一代中外建筑师的群像

“建筑是一种艺术。纪录片层层递进,讲述历史的故事、人物,也讲他与时代的关系、与今天的关系。挖掘邬达克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外国人、建筑师的交往,从而展现出一个完整的群像。更重要的是,今天由邬达克所设计的建筑,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仍旧发挥着它的作用。”陈庆说。

今年4月底,在审看完《邬达克》最终版后,华霞虹教授很激动地给陈庆发来信息,邀请她联合办展。“除了想把片中没有篇幅承载的文献展出来外,也想把我们一直关注,但是片中没有空间展现的一代中外建筑师进行完整呈现。而这些,同济的几代学人做了非常扎实的研究。”两人一拍即合。

在《邬达克》学术顾问、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看来,纪录片《邬达克》将这个充满传奇的故事搬上荧幕、推向公众,这个展览则将传奇故事背后的建筑史研究成果又进一步推向了学术研究的前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董事长,纪录片《邬达克》出品人姚永晖说:“展览是对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领域的一次回望与致敬,更是建筑和影像——两种同样能跨越时间、超越国度的文化载体,一次独特而温暖的邂逅与对话。”《邬达克》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说:“上海近代建筑和建筑师,展现了上海与世界的早期全球化连接,这场展览兼具学术价值和公众传播价值,邬达克连接起17位中外建筑师,呈现出上海近代建筑与世界文化的连接以及与当下生活的交融。”

“我们还在不断发现邬达克的相关史料。”陈庆告诉记者,尽管纪录片拍摄已告一段落,但主创团队仍和邬达克的后辈、研究者等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前不久,纪录片英文版播出后,邬达克的孙子艾文·邬达克从加拿大寄了一封信件,感谢中国如此积极地以各种形式保存他们家族的部分历史。“我的祖父和我的父亲(西奥多,他在上海出生)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高兴能够三次访问上海,找到并拍摄我祖父设计和建造的大约30栋建筑。如果不保留过去的记忆和成就,我们就会永远失去现实存在的基础,而我们自身就是这现实的一部分。”

“艾文一直保存着1925年员工送给邬达克的木箱子,上面有繁体写的数字一到七,他一直没搞懂这个箱子的用途。他很想了解祖父和上海的关联。我也在咨询国内相关的红木专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陈庆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出发,利用好新发现的史料,把这一题材拍成纪录电影,在大银幕上与更多观众见面。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