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着6700多公里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前在冬季,当地很少有鲜活的海鱼上市,而现在,冬日的鱼市却逐渐火热起来。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蓝色粮仓”的共富密码:冷冬热销的鱼市
记者到象山县石浦港的那天,气温已经到了10℃以下,前来采购的客户依然络绎不绝。温州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总经理郑祥武告诉记者,他来自温州,这次是专程来象山采购大黄鱼中苗的。他们要把这批鱼苗从象山的近海,搬运到200多公里外温州的深海,养成大苗再上市销售。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现如今抢手的大黄鱼鱼苗,早些年在象山却是稀罕物。那时候,象山渔民养殖的是闽粤东族大黄鱼,老家在福建,到了冬天就水土不服,抗低温能力低。
象山渔民 梅岳明:最冷的一年海冻,鱼全部冻死了。80多万元投下去,全部亏得光光的。
外地的鱼水土不服,唯一的办法就是培育自己的品种。浙江渔业部门调动人力,历经两年时间,才找到了一批能用来育种的本地鱼种——野生岱衢族大黄鱼。
为了便于跟普通鱼区分,每条种鱼身上都打了电子标记,就像鱼的身份证。
怎么才能让大黄鱼适应新环境呢?徐万土他们从海里找来了活的饵料,慢慢摸清楚了它们的饮食、生活习惯,终于培育出浙江本地的大黄鱼鱼苗。然而,好不容易育出的种苗,养殖户却不愿意养。
浙江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万土:养殖户感觉这个鱼太难养了,要花比其他鱼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陪着它。
关键时刻,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拿出100多万的补贴,鼓励他们继续优化种苗质量。徐万土他们一边育苗,一边摸索出了一套养殖大黄鱼的经验,再把养鱼经传授给养殖户。随着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突破,浙江本土的岱衢族大黄鱼的品质不断优化。
宁波海洋和渔业研究院副院长 沈伟良:大黄鱼目前已经培育到子三代了,它具有生长速度的优势和环境抗逆性的提升,成活率会比没有选育过的鱼提高很多。
如今,象山建成了国家级大黄鱼良种场,培育的大黄鱼种苗种占全国50%以上。
“新渔民”开拓新市场
繁育出适宜在冬天养殖的本地鱼种,让渔民们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如何开拓市场成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几年,不少年轻人回到家乡,用新思维开拓新市场。这些新渔民是怎么做的?
早上7点,当记者来到宁波象山高泥村的渔港码头,来自上海的水产运输车已经在这里装货了。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高泥村100多户养殖户中,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渔民。乐海勇的父亲养鱼快30年了,因为不了解市场,销路不畅的情况没少碰到。
2014年,在外工作的乐海勇决定回家成为一名新渔民,没想到创业之初就遇到不小的挫折。因为象山临近东海,一遇上大的台风过境,网箱就会被打破,不仅鱼跑光了,整个海面都是白色泡沫。怎么才能改变粗放式养殖模式呢?
象山县黄避岙乡党委书记 郑波波:我们投入了将近一个亿的资金,对所有的网箱进行统一改造,改造以后的网箱改变为碳纤维加上PE复合材料,从养殖条件来说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新材料不仅能抵抗12级以上的台风,网箱养殖密度的降低,也让象山大黄鱼的防鱼病的能力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客户慕名前来采购。
邬越明是乐海勇的合作伙伴,两个年轻人目前正在一起开拓渔业产业的新赛道——海水垂钓。合作开办了三家海钓场。在距离象山200多公里外的上海金山区,海钓场每个周末都异常火爆。
如今,像乐海勇这样回村创业的新渔民越来越多。在高泥村的直播基地,年轻人带网友直击大黄鱼的养殖、捕捞过程,让卖鱼也变得新鲜有趣。以前,父辈只能靠养鱼养家糊口,而在新渔民手上,养鱼产业让更多人找到了共同富裕的门路。
“蓝色粮仓”里的科技密码
敢闯敢试,让浙江渔业不断蓬勃发展。随着近海养殖日趋饱和,怎么在深远海建设“蓝色粮仓”,成为他们着力破解的下一个难题。温州就在尝试不用渔网在深海里养鱼,他们是如何实现的?
在温州洞头区的鹿西岛海域,这套“声波围网”设备正在工作。浮标24小时不停发出声音,但下面并没有渔网。设计者告诉记者,这个海湾口深十多米,长二百多米,这些浮标发出的声响能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把大黄鱼网在海湾里。
用声波把大黄鱼“围”住的做法,全世界都没有先例。刚开始,老渔民们也觉得很难实现。
为了研发新装置,郑祥武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通过一年多的攻关,研发出了声音浮标的样品。按照计划,堵住这段出海口需要11个声音浮标,总投资要两千多万元,这几乎是郑祥武和合伙人前些年养鱼的全部收入。
在这个海湾里,郑祥武投放了十多万尾鱼苗。声波装置究竟能不能围住大黄鱼呢?去年7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十多个单位,通过科学方法测试,最终推算出这里有几万尾大黄鱼。捕捞上来的部分大黄鱼也长势良好。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 严小军:声波围栏在长远来看,它不仅是智慧养殖的新型工程,同时也对自然资源的恢复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目前,升级后的第二代声波围网装置已经研发成功,正在组装中,计划年底安装到海上。
让海产品养殖走向深远海的不只是温州。在台州,深远海养殖平台“垦荒1号”已经正式投产。这个养殖平台可以移动,让流动的水体为大黄鱼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即使是遇到15级强台风,平台还能下潜避风。在宁波,“东海一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也已投产,平台配备了智慧养殖集控管理系统。这些深海养殖装备的投产,将推动渔业养殖向规模化、生态化和现代化转型升级。如今,浙江省每年海水养殖产鱼160多万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