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关于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北京市共有在营中小微企业199.1万家,比2023年同期增加1.9万家。其中,活跃型企业116.1万家。北京市近200万家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市40%左右的税收、50%的技术发明专利授权和80%的就业机会。下一步,将推进《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细化落实,建设全国首个专精特新企业赋能中心。
前9月日均新设中小企业超700家
《报告》显示,今年1—9月,北京市新设经营主体超19万户,日均新设中小企业超700家。北京市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27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75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35家。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
据悉,北京市着力解决企业“首贷难、首贷贵”问题,优化中小企业首次贷款贴息支持政策,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加大补贴力度、缩短办理时长,建立企业“免申即享、即时兑付”的资金补贴机制,累计惠及企业近2万家,补贴资金超3.4亿元,带动企业实付利率下降超1个百分点。
截至9月底,北京地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1.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30亿元,同比增长12.8%。9月,北京辖内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87%,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北京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1.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为35.3万户,同比增长1.8%。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续贷率从2019年初的2%提升到48%左右。
同时,加强政府投资基金引导。新设8只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对外投决项目139个,引导长期资本投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中小基金撬动社会资本270多亿元,投资中小企业1300余家。
此外,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上线试运行综合监管系统,统筹制定检查计划、开展联合检查,检查事项平均压减39%。全面推广“一码检查”,市、区、街乡三级947个执法主体“一码检查”启动率达97%,减少重复检查3500余次。建立“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9624户经营主体纳入试点。推行非现场监管,实现49个监管部门重点领域全覆盖,全市共开展非现场检查5.5万次。
做优全国服务一张网“北京旗舰店”
据了解,今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8个方面提出27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创新领航”行动,首批支持近百家专精特新企业设立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激发前沿产业领域企业活力。打造专精特新实体化服务载体,全国首创110家专精特新服务站,构建“五公里服务圈”。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共性需要,精选通用数字化转型产品,以服务券等形式给予补贴,累计支持600余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北京实施新一轮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参保创业单位5.1万户,带动就业岗位17.9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1亿元。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今年共支持硬科技领域科技型小微企业1200余家,支持资金近1.6亿元。
据《报告》,下一步将推进《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细化落实,建设全国首个专精特新企业赋能中心,探索全国服务“一张网”地方节点建设路径,做优全国服务一张网“北京旗舰店”,形成具备北京特色、可在全国推广的典型案例。
此外,还将调优首贷政策,结合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下行现状,将首贷贴息比率与利率走向挂钩,提高政策支持精准性。发挥北京畅融工程品牌优势,与“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相结合,提升活动频次,全面排摸企业融资需求。持续推进企业“挂牌倍增”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未来两年支持金额额度较2024年翻倍,撬动更多企业实现股权融资。
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创新模式。创建“小微企业之家”,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健全、带动效应突出的示范平台和基地,建成一批引领性强、示范作用突出、服务产品完善的标杆服务商,打造一批依托基地、园区的“中小企业服务站”,着力建设专精特新特色园区与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五级服务载体架构。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