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就像真的从敦煌壁画里走出来的人物一样。”11月23日,中华艺术宫南广场,18位敦煌使者身着敦煌研究院历时多年专业复原的壁画服饰,款款走下台阶。无数游客、观众现场目睹,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这也是“何以敦煌”艺术大展《一眼千年 梦回敦煌》“汉服周”主题观展活动的启幕现场。这场“走出来的敦煌壁画”服装秀,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与服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以敦煌”艺术大展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敦煌石窟中也有精彩纷呈的历代服饰元素,其丰富的内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曹氏家族女眷”出自莫高窟第98窟,她们身穿翟衣,广袖外披,齐胸襦裙,图案则以山雉和花草纹样为主,头戴彰显身份和地位的凤冠和花钗。
从莫高窟第130窟走来的“都督夫人”,上身穿宽松的半臂和上襦,下身红色及地齐胸襦裙,不仅巧妙掩藏了唐代女性丰腴的身形,也凸显了都督夫人别样的风韵。披帛萦绕于美人肩上,如虹般垂下,与长长的高腰襦裙相得益彰,一端塞入裙腰,另一端绕过肩背随意披散,慵懒而娇媚,再现了天宝年间唐代贵族女性的优雅和审美。
两位供养人从莫高窟第130窟走来。她们头梳云鬓戴花,面饰花钿妆,上身着红色上襦,米色半臂,下身着齐胸翠裙,裙腰处用襳褵捆束,在胸前垂至膝盖以下,脚蹬笏头履。
圆领袍,本是男子服饰,但唐代女子不拘一格,追求个性和自由,穿圆领袍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女子圆领袍剪裁更加修身,以凸显女子曲线,这种突破传统服饰的规范,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女性的高度包容。
另两位西夏女性供养人,她们头戴桃形金凤冠,身着右衽窄袖通裾长袍,下为百褶长裙,外衣两侧腰下开叉,领、袖均镶边,腰间垂锦带,脚穿翘尖履,展现了西夏独特的女性服饰风格。
来自莫高窟第 116窟的一位新娘,上身着绿色对襟广袖上襦,下身着唐代最为流行的石榴裙,展现出女性的柔美与华丽,也成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注解。
现场的回鹘女子,从莫高窟第61窟而来。她身着通体翻领窄袖长袍,桃形头冠。服饰质地较为厚重,织锦制成,锦袍翻领和袖口有华丽的绣花纹样,腰间有抱腰及锦带装饰。
几位王子出自莫高窟第103窟。他们来自于丝绸之路上的突厥、回鹘、吐蕃等地。身着袍服的他们,多为小袖,衣领有翻领、圆领、交领之别,各戴本民族帽冠,济济一堂,见证了丝绸之路的民族交融。
从莫高窟第45窟而来的菩萨,头梳高髻,上身斜袒右肩,斜披天衣,下身着印度特色灯笼裤。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跨越三千公里,在中华艺术宫的东方之冠朱檐之下,再现盛大辉煌。
不止在中华艺术宫的南广场,自“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开幕以来,大展现场,随处可见众多汉服爱好者。她们大多广袖飞扬、襦裙齐腰、金钗步摇,或优雅独行,或男女成双,或三五结伴,与壁画里千年前的人物同袍,在大展现场掀起风雅、浪漫的气息。
主办方介绍,《一眼千年 梦回敦煌》“汉服周”主题观展活动期间,“何以敦煌”艺术大展官方还准备了诚意满满的“敦煌礼物”:11月22日至29日,穿汉服及各民族传统服饰前往观展者,有机会获赠“限量版敦煌古风海报”、“限量版敦煌古法徽章”,并可在亲手DIY制作古风团扇时享受半价优惠。
目前,“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门票销售火爆,各售票平台的余票不多,有计划参加11月22日-29日“汉服周”主题观展活动的观众,可购票并在“何以敦煌”小程序上预约在此期间入场参观。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