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大亚湾石化区的国能惠州电厂二期3号燃机发电机实现首次并网一次成功,标志着二期项目正式进入双机投产倒计时,大亚湾石化区能源供应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
而将视线聚焦到广东经济第五城惠州,绿色低碳发展的场景在这里随处可见。从大亚湾石化区驱车到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再到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一路都能看到这座城市的绿色化底色。
凭借石化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快速增长,惠州上半年GDP达到2645.30亿元,同比增长5.1%。在看得见的经济增速背后,这座制造业大市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更值得关注。在两大支柱产业——石化能源新材料与电子信息的强力支撑下,惠州已走在一条独特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
今年7月,广东发布《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提出支持惠州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建设制造强市、创新城市、品质城市。
蓝图已经擘画,要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实现,惠州还需更多实际“施工图”。近日,“1+4+N”实施方案在万众瞩目下出台,惠州制定了一系列详细“施工路线图”,拆解目标、落实任务。
实施方案开门见山地提出,到2027年,惠州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增长极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建成具有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惠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立完善,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内涵进一步彰显。
此次出台的“1+4+N”实施方案即1个总体方案、4个战略定位子方案、N个配套行动方案,其中,总体方案量化细化惠州2027年、2035年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34条任务举措;4个战略定位子方案从细分产业入手,进一步增强方案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要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惠州既要在经济总量上成为全省新支撑,更要在质量上成为新标杆。细观此次实施方案能看出,惠州希望通过“一揽子”任务措施,推进自身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步伐全面加快。
不言而喻,最为关键的任务仍落在支柱产业的培育上。惠州明确,到2035年,要打造为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跻身世界前列。
绿色石化产业是惠州打造新增长极的重要抓手。截至2023年,这一产业集群产值已达2837.38亿元;惠州形成了以中海油炼油、中海壳牌乙烯、埃克森美孚乙烯等项目为龙头的优势产业链,正聚力培育“石化工业之母”——乙烯背后的千亿级产业。
来到2024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随着全市一个个重大项目陆续动工或投产,该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正日益增强。
在方案中,惠州明确了包括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工程、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等在内的八大工程,剑指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其中诸多举措为业内首创。
以石化新材料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为例。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电池等对工程塑料等细分需求较多,此前有业内专家建议,石化企业应加快与新能源汽车龙头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车所需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的开发和循环利用。惠州表示要发挥石化产业基础能力和带动作用,为芯片、半导体、光电显示、新能源电池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提供原料,推动惠州市两大支柱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纪红兵认为,两大支柱产业协同融合是惠州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独有优势,这将为惠州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开局。
作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惠州集聚了TCL、德赛西威、亿纬锂能等一众全球知名企业,形成超高清视频、智能家电和新能源电池产业等多个优势主导产业,以上三项产业集群均为中国百强。2023年,该产业规模超5266亿元,排广东第三。
这一次,惠州为该支柱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了方向和路径:以科技创新引领数字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超高清视频显示、5G及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能源电子等产业,以及低空经济、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在内的9个方向。
当下,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异常激烈,惠州如何锻造自身竞争力?本次方案中,惠州以10项重点任务解题:提出构建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推进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加大企业培育力度等关键举措。
值得留意的是,10项重点任务有不少提法为历年来首次,如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剥离优势软件业务,成立独立软件公司、推动存量智算中心加快上架先进智能算力等。在受访专家看来,这将为惠州发展未来产业塑造核心竞争力,使其可向空、海发展。同时,也为电子信息中小企业带来一系列产业链供应链利好。
近期,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万元竞得惠东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标志着全国首笔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正式落地惠州。
“这是惠州加速资源向资产转化的创新举措,创新了红树林碳汇交易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熊兰兰表示。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但这首先需要各地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激发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而惠州早已积累了红树林碳汇交易、新型储能发展等诸多宝贵经验。
以全球绿色低碳经济的新兴产业——新型储能为例观察,近期,在2024新能源与电力市场创新发展大会上,惠州龙头企业亿纬锂能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厚积累,成功入选《中国企业碳足迹领跑力20强》《中国能源企业碳中和贡献力50强》等榜单,彰显了惠州在储能领域的强劲实力。
2023年,在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在内的龙头企业深度布局下,取得先发优势的惠州,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实现产值约1160亿元,产业加快迈向全国第一方阵。
时下,在千亿级新材料产业新城内,由于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越来越多新型储能上下游企业进驻惠州,初步形成完善的新型储能制造业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先发优势。
但就全国而言,绿色低碳发展仍面临包括环境要素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依靠市场主体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等诸多挑战。对此,惠州在方案中明确,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以清洁能源、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在全国、全省范围内率先成为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
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惠州提出三项任务,包括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提升绿色低碳产业综合竞争力;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升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核心驱动力;全面强化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并细化出26项具体任务。
不难发现,针对打造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惠州此次实施方案在突出自身优势之际,其实更为注重探索新的经验。如惠州以4项任务详细对储能进行部署,提升惠州在绿色低碳产业上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提出实施科技赋能碳达峰行动,加快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绿色技术等。
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惠州产业与科技间的“强强联合”。去年,惠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4%,聚焦新型储能、石化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惠州实施了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诸多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在惠州得以落地转化。
再次细观实施方案,接下来,产业与科技“强强联合”的案例将全面铺开。如惠州提出支持企业提升能源装备制造、动力电池、新型储能等技术研发能力;谋划建设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中小试基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突破一批石化关键核心技术等。惠州正在走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绿色化低碳化的独特模式。
未来,惠州的城市特色风貌是什么样?此次实施方案明确,绿色生态是底色,开放包容是品格。
惠州提出,到2035年,惠州城市基础设施更有韧性,城市品质和承载能力大幅跃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安全高效、绿色智慧、区域协调、活力时尚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内涵进一步彰显。
9月初,环“两山”示范区乡村酒店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暨文旅资源对接会在惠州南昆山举行。随着一批项目签约落户,环“两山”示范区将奋力打造成为广东省乡村酒店第一高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惠州正在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而要真正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还需在全域统筹、区域协同和文化建设上持续发力。为此,惠州在实施方案中提出,未来要按照千万级人口规模,形成“丰脊拥湾、山海联动”的高品质空间格局;打造“区县富强、镇村振兴”之城,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抓好特色圩镇培育;创新文旅融合业态,加快创建青年发展型城市等。
“等光明路开通了,从大亚湾开发区到深圳坪山会更快。”从大亚湾开发区出发,李女士驱车经过石化大道、兰竹东路等道路,25分钟后到达深圳市坪山区的公司上班。如今,“家在大亚湾、上班在深圳”的人越来越多。
交通日益畅通、快捷,是生活在大亚湾市民的感受,也是融入深圳都市圈的一个侧影。作为深圳都市圈重要城市,惠州的城市格局离不开融深,更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此次实施方案中,惠州也进一步明确,要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建设,增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效应。其中,重点提到推动深莞惠产业协同发展,构筑开放发展新优势,深化与港澳台侨交流合作等任务。
依托“丰”字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深莞惠一体化建设,惠州正在成为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在大联通中走向协同一体化发展。在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看来,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未来惠州可从江河时代、滨海时代加速迈向海洋时代。
“惠州要发挥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进一步强化与深圳、香港产业协作,不断延伸海洋产业链条,推动陆海产业相互协同互补发展,成为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枢纽。”胡刚说。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