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提出优化科创板上市公司股债融资制度。
对此,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本次科创板融资端的相关改革举措体现了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度重视,旨在通过优化股债融资制度等,提升市场效率和包容性,进一步促进“硬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
科创板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资本支撑。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6月21日,累计573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总市值合计达5.16万亿元,首发募资总额约9108亿元。截至6月23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增发募集资金约1029亿元,可转债发行总额约592亿元。
但在实践中,股债融资仍存在难点、堵点。此次科创板《八条措施》的改革力求形成尽可能清晰的标准,满足科创板企业融资需求。
一方面,建立健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硬科技”企业股债融资“绿色通道”,探索建立“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推出更加可量化的指标,有助于让企业、中介机构以及审核人员都有更加一致的预期。
另一方面,推动再融资储架发行试点案例率先在科创板落地,从试点案例先行,有望从“一案一议”逐步走向常态化、常规化。
华泰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研究员王以表示,以美国为鉴,“一次注册、分次发行”的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赋予了企业灵活安排各阶段证券发行规模的自主权,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于我国而言,也可平缓限售股解禁后的集中减持对二级市场的冲击、稳定市场。
“再融资储架发行试点的提出,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融资方式,有助于企业根据市场条件和自身发展需要,适时进行资本补充和扩张。”杨超表示,并且,能够显著提高科创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加快科技创新和研发进程。
从实践来看,目前科创板公司的研发强度较高,所需研发费用也较高。数据显示,2023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为12.2%,是A股公司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据2023年年报披露,科创板公司2023年研发费用超1404亿元。在此背景下,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的灵活性和持续性,与科创公司的研发强度和资金需求相契合。
与此同时,《八条措施》还提出,探索建立“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支持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
杨超表示,“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的探索建立,体现了对科创企业特殊财务结构和运营模式的深刻理解。科创企业往往拥有较少的固定资产,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活动,以保持技术领先和市场竞争力。而认定标准的建立,有助于为这类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促进其快速成长。
“上述措施的适配性体现在对科创企业成长周期的理解上。”杨超补充说,科创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往往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而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试点和“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的实施,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有力的资金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