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 ->内容

七夕会雅玩我的“竹”姓老友

发布时间:2024-05-12 14:18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6574   

说的是我珍藏的竹根雕老渔翁和清道夫。虽是刚及一拳的小物件,在吾引车卖浆者眼里又分明是鹤立鸡群的上乘之作。

谦谦青竹,宁折不弯,君子品性,素受人敬重。我亦爱修竹,尤喜欢把玩多姿多态的竹艺制品,譬如圆雕福禄寿、浅浮雕的人物诗文笔筒等。最为心仪的则是神形俱佳的拄帚叟和老渔翁。时光荏苒,顿觉其盎然生气,分明是一本充实生动、清新不萎的经典力作。

但见,两老须发皱纹等丝丝清晰之神态。一老提鱼、一老拄帚,双目炯炯、栩栩如生,仿佛正在与知交挚友娓娓交心;雪发长髯,随风轻拂,睿智沉稳兼开朗喜悦之心气情神韵四溢……气质非同一般。见者以惠,过目不忘。

每每坦然静逸,心无旁骛,仔细地端详平凡老人的容颜,揣度其非凡的心胸襟怀,忍不住浮想联翩。

恍若自身和渔翁清道夫之间真有心气相通之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情愫,随时光流逝而不断积淀。

回想上世纪60年代不及弱冠,告别读书生涯,踏上打工之路,届至法定退休赋闲,历时四十又二春秋。其间甜酸苦辣尝尽,往事悠悠铭心。于今,须发皆白、迟暮之年,自忖是有资格和眼前的两老称兄道弟、握手言吉的。虽说所处环境及职业遭际不同,世易时移,但餐风饮露,颠簸箕炊的经历都尝过,互诉衷肠,共同语言定然不少。

难怪二十年前,偶游大木桥路古玩市场,第一眼见到它俩时,便拙眼放光,一股浓郁的“相识恨晚”之感涌上心头。旋即不避阮囊羞涩,果罄所有,将两老请回家门。

我敬仰翠竹,忘不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前贤哲言。经年累月偏爱竹制艺术品,也深谙竹子的秉性。雕镂刚竹,较之泥木无疑是添了诸多“难度系数”。意欲创作不落窠臼的竹雕艺术精品,既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创性,更要熟识竹的肌理特性,依据其自然形态,尽心施展软硬兼施、轻重并举、刚柔相济等一系列高超的功夫,方能事遂人愿,成就卓尔不凡,经得住岁月洗礼的传世佳作。

竹虽平凡,但终与“搓搓圆、揿揿扁”的泥巴面团,有着冰炭不同炉、水火不相容的风骨。我钦佩竹之高风亮节,处世立身也力求仿而效之: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可刀过竹解,宁折不弯;可抱薪投火,终不节外生枝。昨天、今天、明天,自当努力用一根正诚的红线串起,始可不负宝贵的人生。

老渔翁、拄帚叟,凭拙识有缘结而纳之,是为自愉自怡。因作品未留一星半丝款识之痕,谁人捉刀,无法断言,只道说是非名家之作罢。审视作品似也还欠缺岁月沧桑,估摸成世年份在“不惑”一档吧。虽本属方家不屑的“地摊货”,却乃自己倾心寻觅,我爱如初,青睐不会褪色。

拜岁月经历所赐,两件竹雕所蕴含的巧妙、古拙和精致的特性,如同幽篁竹影,正在一天天丰实起来。如是“竹”姓老友,予我怡情生乐,熙熙恬恬,陶然快哉矣。??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