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 ->内容

证券公司参与碳交易市场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4-04-01 20:41 来源:同花顺财经 阅读量:8498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袁超郝芸荟

绿色金融是指为了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资源危机等问题采取的经济活动,旨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方式。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和绿色产业基金等传统金融工具致力于弥补企业低碳转型的资金缺口,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化交易机制重新分配碳配额资源,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由于碳交易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金融机构可以引入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以更好地发现价格和进行风险管理。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中灵活性比较强、市场参与度比较高的主体,其参与有助于增加碳市场的活跃程度,引导资本向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促进碳减排和清洁低碳转型。

一、碳交易市场概述

作为促进碳减排的关键政策工具之一,碳排放交易机制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逐步走向成熟。该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调节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即由政府根据减排目标设定某一时限内的碳排放总量,并以配额的形式分配给辖区内的重点排放单位,获得配额的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开展交易。碳交易市场上配额的稀缺性形成了碳价,有效的碳价信号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激励企业采取减排措施。我国对于利用市场机制以促进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将碳交易市场建设作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

碳交易的运行机制分为初始配额发放、配额交易及配额清缴三个阶段。涉及的交易对象为碳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其中,碳配额主要面向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政府基于企业的排放数据分配相应的碳配额,盈余碳配额可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促使碳配额在高排放企业间得到合理配置,进而鼓励高排放企业的减排行为;核证自愿减排量主要面向低排放企业,低排放企业通过向有关部门提交自愿减排项目,并对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获得核证减排量。核证减排量随后可转换为碳配额在碳排放交易所进行交易。

图: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分析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是从地方试点探索到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渐进过程:2011年10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实施碳排放交易试验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启了碳交易试验区项目。选定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以及深圳七个地区作为试验点,允许这些地方各自设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平台;随着试验项目取得成效,碳交易市场逐渐向更广泛的区域扩散,诸如四川、福建等地区亦建立了各自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2017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计划》,象征着全国性碳市场交易机制的官方开启;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交易,该市场一开启即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整体平稳,年均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比例超过40%。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

表:我国碳交易试点基本情况

在2023年期间,全国碳交易市场共计进行了242个交易日的活动。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2.12亿吨,年度成交额144.44亿元,日均成交量87.58万吨。其中,“碳排放配额19-20”成交量4752.84万吨,占全年成交量的22.43%,成交额31.92亿元;“碳排放配额21”成交量4167.60万吨,占全年成交量的19.66%,成交额28.57亿元;“碳排放配额22”成交量1.23亿吨,占全年成交量的57.91%,成交额83.95亿元。截止至2023年12月29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权累计交易量达到了4.42亿吨,总交易价值为249.19亿元人民币,日均综合成交价格范围介于41.46-81.67元/吨之间。

现如今,全国碳市场已经顺利运行超过两年,期间,地方试点项目持续进行创新尝试,促进了我国碳市场的迅速发展。然而,碳市场在运作和交易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具体表现为碳交易活跃度较低,潮汐现象明显;碳价涨跌波动剧烈,存在地区差异,且尚未形成有效统一的碳价及碳价预期机制。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碳市场的交易管理机制存在不足。目前,全国碳市场主要涵盖的是电力行业,而对于钢铁、化工等其他高排放行业的覆盖不够广泛。地方性试点市场虽然尝试包含这些行业,但受限于不统一的交易规则和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使得这些高排放企业只能在本地市场进行交易,导致了市场的分割和碳价的差异化。此外,我国采用的“基准线+预发放”配额分配方式也增加了企业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倾向于在履约期临近时根据最终核定的配额进行交易。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碳市场的交易管理机制,包括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统一交易规则、加强金融工具的运用等。目前,虽然部分试点已经开始探索碳金融衍生品,但这些尝试的规模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未能有效促进价格稳定和风险管理。因此,推进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扩大碳金融衍生品的品种及其交易规模,向市场参与方提供多元化的风险控制手段,成为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稳健前行的核心途径。

三、证券公司参与碳交易市场路径探索

在中国致力于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阶段,企业面临的减排资金需求巨大。在此背景下,碳交易市场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参与方通过更低的成本进行交易和融资,还能够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进而投资于减排项目。

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优化经营决策,还能够承担交易风险,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并为碳市场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如果缺乏金融机构的加入,碳交易市场在进行价格确定、导向市场预期、以及风险控制等关键功能上的效能会显著降低。欧洲联盟的碳市场之所以相对发展成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市场初期就发展了碳配额期货、期权、互换等多样化金融产品,并且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私募投资基金等多种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参与,这大幅度增强了碳市场的流动性。

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中灵活性比较强、市场参与度比较高的主体,其参与有助于增加碳市场的活跃程度,引导资本向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促进碳减排和清洁低碳转型。在碳交易市场中,证券行业发挥着多维作用,包括作为信息和服务提供者、交易平台和中介、融资者、金融产品创新者等。

随着碳金融业务的发展,证券行业已形成了多种成熟的业务模式,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量购买、买断式回购交易、碳配额对减排量置换以及碳抵消/中和交易等。这些业务模式不仅为碳市场提供了流动性,还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履约方案,促进了碳减排项目的实施和发展。

1、碳排放权交易业务:证券公司作为中介,向市场提供碳排放权现货的双向交易报价。作为最基础的业务模式,它降低了因市场流动性不足造成的交易成本,满足了企业对于资产配置、变现和履约等需求的多样化。

2、碳配额对减排量置换交易业务:该业务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履约解决方案,通过将碳配额和减排量进行置换,帮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完成碳排放配额的履约。证券公司在此过程中通过买卖差价为企业创造额外收益,进一步激励了企业参与碳减排活动。

3、碳减排量购买交易业务:证券公司通过购买尚在申报阶段或未申报的减排项目的减排量,消除了企业因项目申报失败而可能面临的资金损失风险。这一业务模式覆盖了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农业甲烷利用等多个领域,证券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购买协议,提前锁定减排量,支持企业的低碳项目发展。

4、碳抵消/中和交易业务:通过直接注销减排量来抵消客户碳排放的碳抵消/中和交易服务,为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方便的途径。证券公司提供一站式的碳抵消服务,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和偏好,设计定制化的碳抵消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其生产运营和大型活动的碳中和目标,展现企业的环保责任与承诺。

5、买断式回购交易业务:该业务允许企业向证券公司出售其碳排放权,以获得短期资金支持,并在约定期限内以预设价格回购所售碳资产。这种灵活的融资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流动性支持,还避免了占用企业的信用额度,增加了企业应对碳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进一步关注,碳交易市场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引领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证券公司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参与碳排放权的交易和提供相关金融服务,为碳市场注入活力,促进了资本向新能源产业的流动。中国碳交易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反映了市场机制在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性。面对碳市场运作中的挑战,包括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证券公司通过提供服务和业务创新,展现了其在推动碳减排和清洁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未来,随着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证券公司将继续在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重要角色。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