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归侨侨眷过年餐桌:家乡味与南洋味的融合
春节将至,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华侨城内年味渐浓,居民楼内挂起了灯笼,贴上了窗花。走进印尼侨眷李月瑶的家中,伴随着欢快的印尼歌曲,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制作印尼糕点,欢声笑语不断。
餐桌上,李月瑶将一块块制作好的面团放入特制的模具中,用拇指轻轻按压,一个个花瓣状的糕点落在油纸上。女儿蔡雪静将熬制好的凤梨酱、草莓酱点缀在糕点上,待到装满整盘后送到阳台给正在烤制糕点的父亲蔡战燚。
在印尼侨眷李月瑶家中,家人和亲友在制作印尼糕点。新华社记者 赵欢 摄
“每逢重要节日和亲朋好友聚会,我们都会制作一些印尼糕点,这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味道。”言语间,李月瑶拿起手中的几只模具和一罐黄油,“这些都是从印尼带回来的”。
临近中午,李月瑶进厨房给家人做午饭。打开冰箱,各色东南亚风味酱料、香料和食材映入眼帘。
作为中国人的“年味密码”,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是家人团聚的象征,寓意团圆和幸福。
“香茅草烤鸡、沙爹肉串、咖喱牛肉……这些都是年夜饭菜单上的常客,广西本地的白切鸡、芋头扣肉和柠檬鸭也是必不可少的硬菜。”李月瑶说,在除夕夜的餐桌上,家乡与东盟的美味融合让春节“味道”更具特色。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是广西武鸣华侨农场,原是中国最大的华侨农场之一,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1.2万名归侨侨眷。大部分印尼归侨家庭都保留着以前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
阳台上,黄油奶香四溢,蔡战燚守着两台烤箱,仔细观察糕点颜色的变化,不时打开箱门翻动。回忆起历年的年夜饭,他打开了话匣子。
“大年三十,一家人都会聚到小叔家吃年夜饭,每个家庭都会出一两道菜。”蔡战燚说,今年家里准备了印尼糕点和沙爹肉串,一桌极具南洋风味的年夜饭,把归侨家庭的几代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今,“南洋风味”已然成为归侨们的文化符号,它见证着归侨生活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还创造了无限商机。
李月瑶夫妇曾在上海从事中印尼跨境旅游翻译和接待工作,前几年回到南宁创业。闲暇时,夫妻二人靠着父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制作印尼特色糕点和私房菜。
渐渐地,李月瑶的手艺获得了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的肯定与喜爱,她开始接单出售,销量可观。“快过年了,订单越来越多,双手一刻也停不下来。”李月瑶笑咧了嘴。
午饭时间,李月瑶端出了自己拿手的黄姜香茅草烤鸡,这是女儿蔡雪静上学在外最牵挂的味道。
“妈妈做的烤鸡是我最钟意的一道菜,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掉的味道。”蔡雪静说。从小热爱艺术的她,目前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打算毕业后回南宁发展。
欢声笑语间,李月瑶回到房间搀扶母亲蔡兰妹缓缓来到客厅,这位八十多岁的归侨老人还很健谈,围聚在饭桌旁和大家聊起了家常和过往。
“我20多岁随家人从印尼回国,那个时候农场周边还是荒地,我们住在简易瓦房里。现在建起了高楼大厦,不久前还通了高铁。”蔡兰妹说。
说到新一年的愿景,李月瑶眼里饱含期待,她希望能继续传承印尼美食文化。
“今年的年夜饭可以让女儿掌勺了。”李月瑶说。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