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吉勤的腰部以上、脖子以下已经僵硬,他的身子佝偻,右手不能完全伸直。在讲台上的每一次转身,需要先挪动双脚带动背部,含着下巴让不能转弯的脖子直直地扳过来,像是前一天落枕了。
高吉勤僵着身子给孩子们上课。新华社记者 杨欣 摄
高吉勤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乡大河村许丽昆希望小学的一名教师,他用这样别扭的状态,坚守在讲台这方天地。
大屯乡是一个偏远乡镇,从城里开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高速公路,再翻过几座山,才能到达大河村。这里的教育一度十分落后。
“村里到乡里上学的路,要走两个小时,孩子贪玩,路上钻树林子玩一天,放学时间就回家,家长不知道也管不了。”高吉勤说。师专毕业后,高吉勤在大屯乡中心校任教,看到村里教育落后,急在心里。
1998年,大屯乡中心校的教师王进和沈承永决定回村办校,而此时的高吉勤却迎来人生的重击: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原本健康的身体慢慢僵硬,蜷缩起来,双腿一长一短,“最严重时一点坡都下不了。”
“我们都是这个村里出来的,都知道教育的重要。”1999年,高吉勤思虑再三,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一瘸一拐走进了条件更艰苦的大河村。
一个山村的教育要从无到有,仅靠三位老师,困难重重。
没有教室,就租了三间民房;没有桌椅,就用石墩搭木板,上“长桌课”;没有学生,就一家一家把孩子劝回教室。三个老师一人带一个班,第一年招进来六十多个学生,大河村就算有了学校。“我们给这所学校起名‘新芽小学’,寓意这座小山村的教育,要像小草一样萌芽。”
一人带一个班,站满一天是常事,这对于高吉勤来说并不简单。疾病让他在长时间站立之后感到背部剧烈疼痛,但高吉勤依然拒绝坐着上课。“本来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就不专注,我要是坐下了,他们精力就更分散了。”高吉勤说。
“印象中的高老师,每站一会儿,都要靠着门框,或者用手撑着桌子,他一定很疼。”曾经的学生杨丽回忆道。
高吉勤坚持站着给学生们授课。新华社记者 杨欣 摄
杨丽记得,高老师的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的药。由于没有别的老师代课,高吉勤几乎很少请假,“实在太疼就吃止疼药,这些年药没停过”。
孩子们也没有辜负老师的付出,都很争气。多年来,这个曾经普遍小学文凭的小山村,走出了不少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孩子命运被改写。
2002年,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大河村许丽昆希望小学成立,孩子们有了更好的条件,学习也更加有冲劲。
“只要手能写、嘴能说,我就会在这讲台上一直站下去。”高吉勤说。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