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居”到“优居”
——我省多举措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物业服务
清早,独山县麻万镇鄢家山安置区里响起幼儿园传来的欢快童谣;午后,安置区凉亭下,几位老人围坐,或闲谈聊天,或放声歌唱,安享休闲时光……
作为独山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鄢家山社区“因圈施策”,积极争取中央、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和基础配套等项目,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医疗卫生等功能,新建活动广场、生态停车场、文体器材等基础设施,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从“安居”到“优居”,良好的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必不可少。依托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独山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推进移民搬迁群众“15分钟生活圈”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效,搬迁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为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我省加强政策设计,202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从省级层面着力解决物业服务管理组织体系、物业服务管理模式、物业服务管理规范化、规范物业服务管理费用、筹集安置社区住宅维修资金等问题,提出了14条指导意见,坚持以基层政府主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多措并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
政策的出台为安置区物业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增强了搬迁群众扎根新家园、追求新生活的信心。
“搬到这里,打心底里高兴。遇到问题,只要告诉社区物业工作人员,他们都会随时过来帮忙。”说起社区的物业服务,江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梵瑞社区居民纷纷点赞。
梵瑞社区现有居民2363户10185人,辖区面积大、居民多、利益诉求多元。面对千头万绪的社区管理工作,社区以“红色物业”为载体,从小处着手办好事办实事,破解安置社区物业管理难题,全面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社区党委“轴心”作用,组建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实体化物业管理公司。目前,物管公司由7名社区“两委”干部任管理实职,吸纳55名搬迁群众就业;建优服务机制、提供“24小时保姆式”物业服务,组建以“党支部+党员+驻村民警+保安+公益性岗位”志愿服务队;建好“长效机制”、实现“24小时自治式”物业服务,对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配合社区物业工作等行为进行量化积分,激发搬迁群众参与社区自治与管理的热情。5年来,该社区实现集体经济规模超200余万元,并先后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荣誉。
“群众提出的每一件小事,社区都当成大事来办。”梵瑞社区党委书记杨丽介绍,为了能够更加精准、及时掌握居民的差异化需求,社区发动网格员和邻里党员,借助上门听取、群众会等渠道,将居民意见进行汇总,提炼共性问题,依据紧迫性、可操作性原则,确立解决的时间。
物业服务联系着千家万户,关乎居民群众的安乐幸福。有困难找物业逐步成为广大搬迁群众的共识,我省以一揽子政策举措,打通基层治理与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托起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
细化工作措施。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期间,各地在按时足额收取物业服务管理费确有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结合实际给予补贴。通过盘活安置区各类资产、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和发展后续扶持产业等措施,拓展物业服务管理资金的补助渠道。由县级政府统筹相关财政资金、社会帮扶和捐赠资金、安置社区公共收益等,多渠道筹集住房维修资金,用于住宅公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
启动实体化运营试点。在具备条件的安置点组建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承担物业管理实体化运营职能,以及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产管理、项目建设、实施劳动力就业服务等,既解决社区可持续发展和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问题,又能促进安置社区治理与服务规范化、市场化运作。
抓好物业服务管理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牵头制定《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物业服务管理示范社区创建实施方案》,从2023年—2025年在全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物业服务管理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各地互学互鉴、比学赶超,切实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把安置社区建成搬迁群众的幸福家园。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