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00名来自杨浦区各中学的学生走进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东理工大学的实验室,开启2025“YOUNG创智·上海高校科创营”的科学远征。在高校老师带领下,学生们通过沉浸式实验操作与课题研究,亲身实践科学研究全流程,在精密仪器与数据模型中触摸科学脉搏。
知识的获取不局限于书本。打破课堂边界,同学们走进高校实验室,参与跨学科实践活动。在物理、生物、光学等实验环节,抽象的理论公式转化为具象现象。实验仪器运转的轻微嗡鸣,试管中液体的颜色变化,显微镜下呈现的细胞结构,都令学生们惊叹不已。
在交通大学的生物实验室,微观世界的奥秘正被揭开。大肠杆菌质粒DNA抽提实验是一项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旨在从大肠杆菌质粒中提取DNA。在交大老师的指导下,营员们从熟悉实验仪器开始,逐步溶解并收集DNA,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经过反复离心和提纯,再小心翼翼地加入试剂,原本“无形”的DNA终化为了“可见”。
来自上音实验的秦虞悦告诉记者,能够亲手操作精密的实验设备,了解其背后复杂的原理,是一种颇为新奇的体验。实验的成功让自己特别有成就感,也激发了自己对相应学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用弹簧片将三棱镜压紧,避免碰落打碎”“测量脉搏时压电传感器务必轻拿轻放,注意接线不被拉扯断”。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学生们陆续开展了扭摆测量转动惯量、衍射光栅、数字示波、密立根油滴实验等。通过亲手操作,学生们直观验证科学原理,深刻体会实验的严谨性。大家在离心机的旋转中感知生物精密,在示波器的波纹里读懂电磁奥秘,在衍射的光谱间发现自然法则。
上音实验的邱峻洋告诉记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借助分光计和反射光栅,测算出黄光、紫光波长,接触到了复杂的光学仪器和有趣的光学现象,十分有趣。我既了解了背后的科学原理,也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后续科创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据区教育局介绍,本次活动得到了钱学森科学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通过整合上海交大、华东理工等高校优质资源,构建涵盖材料工程、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物理等领域的实践平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把实验数据转化为研究报告,优秀课题获得了高校老师现场指导。
当实验室的灯光照亮少年们专注的面庞,当讨论区的数据流刷新认知边界,这些实践中的顿悟时刻,正在600名少年心中筑起通往科学殿堂的阶梯。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