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探寻明城墙‘迹’忆”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街道爱心暑托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城’载廉韵——明城墙文化里的廉洁故事”主题教育。大学生们巧妙挖掘南京明城墙“物勒工名”制度蕴含的责任与诚信精神,通过互动游戏、实物体验、故事讲解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抽象的廉洁理念转化为青少年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生活准则,在社区基层播撒廉洁文化的种子。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城砖连连看”游戏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辨认PPT上的城墙照片,稚嫩的童声喊出“武定门”“中华门”等熟悉的名字。实践团成员聚焦南京明城墙建造的核心智慧——“物勒工名”制度,他们通过精心准备的视频短片和复刻城砖,将这一古代质量管理体系生动比喻为“作业本上的姓名”,“每一块城砖上都刻着工匠的名字,就像你们做作业要写上名字一样。这样做是为了让大家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保证城砖结实可靠,城墙才能屹立不倒。这就叫‘责任’和‘诚信’!”抽象的古代制度在贴近生活的类比中变得清晰可感。
针对青少年认知特点,实践团创造性地将“廉洁”这一宏大概念拆解为“诚实”“守信”“不贪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具体的生活行为准则。在随后的“小小工匠”城砖制作体验环节,有限的模具和调色盘成为实践这些准则的“考场”。在实践团成员们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有序排队、轮流使用、互相分享。“看,这就是‘正直’和‘负责任’的表现,你们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小集体的顺利运转贡献力量。”实践团成员一边示范,一边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即时点评。
活动尾声,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印着独特小手印的“城砖”模型被作为特别的礼物赠送给每一位小参与者。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不仅是欢乐时光的纪念,更成为廉洁教育的“实物教材”。
“将这些集体创作的‘城砖’赠还给孩子们,是希望建立一个可触摸的情感联结。”实践团负责人解释道,“当他们看到自己小小的手印通过合作也能‘筑’成一块城砖,就能直观地理解,廉洁并非遥不可及的大道理,它就蕴含在日常生活的小小选择和行动中——诚实守信、遵守规则、乐于分享、勇于担当。”
爱心暑托班的张老师对这种教育模式高度认可:“把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和孩子的品德培养这样自然地结合起来,设计得非常巧妙!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就记住了道理,效果特别好。”
此次创新实践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团指导教师总结道:“廉洁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根植于心。南京明城墙历经风雨屹立不倒,其背后‘物勒工名’所体现的责任与诚信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滋养当代青少年品德成长的绝佳教材。我们将持续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廉洁文化在基层社区焕发新的生机。”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