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汕宣
蔚蓝海面上,116台白色风机列阵迎风,将浩荡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深远海域中,148个深水网箱星罗棋布,孕育着鰤鱼等优质海产;南澳沙滩边,游客们逐浪戏水……近年来,汕头锚定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立足海洋资源禀赋,统筹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滨海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碧海银滩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金饭碗”。数据显示,2024年,汕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544.7亿元,占GDP比重16.3%,年均增速7.6%,“蓝色引擎”正不断驱动特区经济破浪前行。
风电领航,创新港崛起产业高地
作为全国五大海上风电基地之一,汕头海域风能资源禀赋卓越,年平均风速达9-10米/秒,有效发电超3800小时。
立足这一优势,汕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以海上风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加快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目标,构建“1+3+3”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一个海上风电母港,三个基地,三个中心(技术创新、检验认证、人才培训)。
2017年,汕头拉开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序幕后,迅速吸引大唐、华能等能源巨头在此落子,一大批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也相继闻“风”而至,扎根南海之滨。短短数年内,汕头海上风电产业从零开始,已顺利建成了大唐南澳勒门Ⅰ、华能勒门及大唐勒门Ⅰ扩建三大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
海上风电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如今,国际风电创新港内,全球首个覆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的“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产业园已建成投产,上海电气、金风科技、德力佳、洛阳轴承等全产业链龙头在此协同发展,填补了省内空白;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可测试24兆瓦级风机,破解“卡脖子”难题;40兆瓦级六自由度测试平台即将投用,剑指全球风电测试技术巅峰。
汕头市发改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地海上风电产业初具规模,累计引入项目覆盖全产业链,2024年带动涉海设备制造业增加值11.66亿元。
牧场深耕,蓝色粮仓孕育富民希望
当风电叶片切割海风时,深海中的网箱里正悄然孕育着一个个“蓝色粮仓”。据悉,作为广东海洋牧场布局的重要节点,拥有1.05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汕头,将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推动渔业从近海向深远海拓展,构建“渔港集散、养殖加工、冷链物流”的全链条渔业发展新模式。
汕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汕头拥有深水网箱养殖企业9家,养殖用海面积约3万亩,已建成深水网箱148个(标准箱),主要养殖鰤鱼、鮸鱼、马面鲀、金鲳鱼等品种,预计产量1480吨、产值4400万元。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汕头县域经济突围的关键抓手。为此,汕头不仅率先出台了《汕头市深水网箱养殖专项资金扶持措施》,还制定了《汕头市政策性海水网箱水产养殖风灾指数保险增加气象预警责任方案》等配套文件。
产业升级远不止于此。汕头精心布局,建成汕头大学的“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等14个科技创新平台,推进打造“汕优1号”和“汕优2号”南澳紫菜、南澳金贝等特色贝藻类品牌;建成海门、云澳两大国家级中心渔港和达濠国家一级渔港,形成了5个万亩级“鱼—贝—藻”立体生态养殖基地,“海上粮仓”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汕头更瞄准“两条鱼”(马面鲀+高体鰤)打造20亿级特色产业,让“汕字号”水产品牌闪耀全国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还积极探索“海上风电+”的融合创新模式,培育发展特色鲜明的海洋新质生产力,全面助力广东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文旅赋能,滨海风情点燃城市活力
“我已经习惯了每到假期南澳的人流车流就会增大,但是这个‘五一’假期的火爆程度还是超乎我想象了。”在南澳岛上开饮食店的岛民阿钦告诉记者。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进入南澳岛的游客数量首次突破千万,达1051.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04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更迎来“爆发式增长”,游客量310.55万人次,收入12.21亿元,同比增长56.3%和65.77%。可以说,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南澳岛,是汕头滨海旅游版图上最为最璀璨的明珠。
事实上,不止于南澳,汕头正依托丰富的海岸线和海岛资源,先后出台了多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以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等,不断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同时,通过深入挖掘潮俗文化、海洋文化等资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和产品。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