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 ->内容

从牛耕传统到乳业新贵——探寻龙州奶水牛产业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5-04-19 12:35 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7489   

从牛耕传统到乳业新贵——探寻龙州奶水牛产业发展路径

工人在智能挤奶生产线上协助挤奶。

产业是兴边富民的基础和依托,是边境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地处中越边境的龙州县,正以“奶水牛产业”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依托55万亩“甘蔗绿海”的秸秆资源和百年养牛传统,这座边陲小城抢抓水牛奶消费升级机遇,通过良种繁育、科技赋能、全链升级,实现从牛耕传统到乳业新贵的华丽转身。

目前,龙州县存栏优良奶水牛5000多头,其中1000多头奶水牛日产鲜奶5吨,乳蛋白含量达4.6g/100g。这硬核数据背后,是“政府搭台、企业引领、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立体化发展模式。从甘蔗尾叶变饲草,到庭院牛棚连片起,再到乳制品加工园破土动工,龙州正以“牛劲”闯出“一头牛带富一方人”的兴边富民新实践。

产业转型:从牛耕经济到“白色产业”

清晨6时,在广西龙州甘牛集团有限公司养殖场的龙州数字化生态奶水牛示范园,700多头奶水牛在4条智能挤奶线上规律出入。随着挤奶机组的嗡鸣,数吨带着38℃体温的原奶通过密闭管道直输冷链储罐。

“这套以色列进口设备能自动识别奶牛健康数据,单台日处理量达400头。”甘牛公司养殖场场长赵全飞介绍,企业2023年转型奶水牛养殖后,带动全县饲草加工、冷链物流等多个配套产业崛起,形成“种养加”一体化格局。

这场转型源于对产业困局的突围。龙州有着悠久的水牛养殖历史,水牛是农户用于耕田的劳动工具,给农户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同时,作为全国最大甘蔗种植县之一,龙州甘蔗种植面积保持在55万亩左右,年产80万吨甘蔗尾叶、玉米秸秆等,曾面临焚烧污染难题。近年来,传统肉牛养殖受市场波动影响,农户年均收益不足万元。

破困局,开新局。“必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龙州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谭智昌说。龙州县委、县政府果断布局,先后出台“牛十条”、《龙州县奶水牛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24—2028年)》等政策,充分利用衔接资金、粤桂帮扶资金、中国人寿资金,整合社会资源,设立产业基金,将55万亩甘蔗田变为“天然饲草库”。

转型成效立竿见影。在金龙镇立丑村,养殖基地负责人、村民廖吉兴算起“代养账”:政府补贴建设标准化牛舍,企业提供免疫牛犊和配方饲料,4个月代养周期保底增收1600元/头,“比种甘蔗增收近3倍”。

据了解,目前龙州县已建成20个秸秆加工点,已培育规模较大的专业收储主体4家,年处理能力20万吨,可满足3万多头牛的饲料供应。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奶水牛养殖户均年收入达2万元,农民增收明显增长。

全链升级:科技赋能锻造乳业全产业链

在皇氏赛尔生物科技克隆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操作显微镜进行体细胞核移植,为推动高产性控胚胎产业化应用夯实基础,打造奶水牛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2024年广西水牛奶文化节活动期间,甘牛公司与皇氏赛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巴基斯坦奶水牛胚胎移植产业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良种水牛胚胎移植、繁育产犊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此外,近年来,龙州县还与广西水牛研究所、广州高校等合作,以甘牛公司为基点,正在打造水牛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进口良种水牛胚胎移植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构建奶水牛良种繁育的飞地中心。

“我们已突破试管水牛、克隆水牛等多项核心技术。”广西水牛研究所专家透露,通过“进口胚胎+本地母体”模式,良种繁育周期从12年缩短至4年,高产牛年产奶量可提升至3吨甚至更高。

“良种高产奶水牛每头每天产奶量约30斤,将助力我们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甘牛公司董事长温兆轩说。

科技赋能贯穿全产业链。在上金乡新旺村,村民在平整种植亩良种饲草,60亩基地将采用无人机用喷洒生物菌剂。“这是我们的‘智慧牧场’试验田,牧草蛋白含量达18%。”技术人员介绍,通过“北斗+传感器”系统,将实现饲草种植精准化管理。在乳品加工园建设现场,德国GEA公司的超高温灭菌生产线正在安装。项目投产后可日处理鲜奶100吨,生产奶酪、益生菌等20种高端产品。”园区负责人表示,这将填补西南边疆乳制品精深加工空白。

质量管控体系同步升级。每头奶水牛耳标里的RFID芯片,实时上传体温、运动量等20项健康指标;冷链运输车配备温湿度监控,确保72小时鲜度锁鲜;企业自建检测中心可开展抗生素、重金属等多项指标检测。“我们的水牛奶正申报中国有机认证,同时在筹备申报欧盟标准。”温兆轩展示检测报告:乳脂率8.2%、乳蛋白4.68g/100g,关键指标超越行业标准35%。

联农机制:农户富在产业链上

武德乡农干村的脱贫户黄仕权,如今有了新身份——龙州博牛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牛管家”。在他管理的庭院牛棚里,30头奶水牛正咀嚼着甘蔗尾叶制成的“营养餐”。“企业提供技术员驻点指导,鲜奶直送收购站,咱只管把牛养壮。”他翻开账本:代养4个月,每头牛保底收入1600元,加上秸秆销售分成,今年预计收入超15万元。这样的“致富单元”在龙州已达1200个,带动3900户边民户均增收2.4万元。

创新机制破解养殖难题。针对农户“缺资金、怕风险”痛点,龙州推出三大模式:庭院经济,鼓励农户通过自建牛棚、自购设备养殖5到10头奶水牛,配套“牛险+价格险”双保障;村企联营,村集体以土地、资金入股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农户“拎包入驻”承包30头规模养殖;“托牛所”服务,龙头企业提供从配种、防疫到销售的“全托管”服务,农户按代养头数获取劳务费+分红。

依托养牛优势,龙州围绕“种养加销”一体化,着力延链强链补链,打造“秸秆—养牛—制肥”和“奶水牛养殖—挤奶加工—乳制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把农户聚在产业链上,富在产业链上。

“我们将不断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随着‘国家级现代奶水牛示范基地’加速建设,龙州计划2028年实现奶水牛养殖3万头,覆盖1万户农户。”谭智昌表示。

当一辆辆满载水牛奶制品的冷链车从龙州驶向全国,这条“白色产业”正成为兴边富民的强劲引擎。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