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四溢的百年花市、人潮熙攘的非遗街区、技艺高超的匠人工坊……在广州蹲点采访的一周,记者真切感受到浓浓年味儿中,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文化和经济的共荣。寻着文脉、沉浸花香、步履不停,我们将笔尖和镜头对准具有经济张力的文化场景,探寻广州春节经济与文化的活力密码。
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消费场景,记者深入西湖花市蹲点采访,和商家、消费者深入交流,向“会算账”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请教,倾听春节期间百年花市、文创产品背后有生命力的经济故事。
西湖花市蹲点结束已是凌晨,打车返程时,司机丁官林与记者攀谈起来:“咱们的非遗花市热闹吧?我们一家每年都来拍照打卡。花市越办越好,日子也越过越旺。”质朴的话语流露出自豪与满足。
在广绣工作室,一位游客反复查看广绣商品。从提出价格质疑,到亲身体验后认同广绣艺术价值,记者见证了这位游客对非遗产品“路转粉”的过程。这说明,中国非遗文创产品不仅要保持源远流长的精气神,更要时刻紧跟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待,不断调整营销策略,才能历久弥新。记者发现,不少企业正打通上下游链条和海内外市场,引入AI、大数据等新技术,以经济与科技赋予非遗新动能。
从除夕夜热闹的鲜花档口,到海内外热销的非遗文创,随着广州花市品牌与文旅、科技深度融合,百年花市传承不息、创新不止。每个人宛如穿越时空之门,沉浸于丰富多元的文化消费场景中。这背后,既得益于相关政策对文化与经济的支持和推动,也反映出商户与消费者对未来的好日子充满信心。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文化新业态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消费新活力加速释放。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