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滚动 ->内容

董少新:“变成复数,真正的全球史才有可能”

发布时间:2025-01-04 20:55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5514   

“重视包括亚洲在内的非欧洲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构成了全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年轻一代的中国学者真的应该好好介入这些问题的研究了……”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董少新说。由他主编的“复旦全球史书系·东西之间丛书”首批三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月4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首发。

董少新目前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复旦大学东亚海域史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他透露,该丛书的策划始于2020年,初衷是出版一批东西方交流领域年轻学者的优秀著作。能够使用多语种原始文献,对近代早期以来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近代化进程做扎实的研究,并能提出有见地的看法,是这套丛书的入选标准。“我们不敢奢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在学术界引起重要的反响,但希望能够鼓励年轻学者提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能力和戒骄戒躁、潜心学术的定力。”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指出,近代以来,历史研究领域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往往没有认识到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抹杀了不同文化对现代世界的贡献,也遮蔽了现代世界形成与发展的真相。方兴未艾的全球史理论,有望更准确地描述全球化、近代化的过程和本质,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消除对非西方文化的蔑视。让人们看到,不同的文化都参与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之中,都有过自己的贡献。

由董少新主编的“复旦全球史书系·东西之间丛书”,其立意拓展了以往“文化交流史”的视野,超越简单的双边关系,关注复杂区域和全球网络中的交流和互动现象。已出版的首批三种,作者都是相关领域杰出的中青年学者。《首位华人主教罗文炤研究》不仅呈现了罗文炤的一生,而且将他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置于欧洲海外扩张、各方势力争权夺利的大背景下加以解读。《信风万里》聚焦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它们包含传教士对明末清初中国的全方位观察记录,不仅有助于中国天主教史、明清史的研究,也能将中国历史纳入全球史的脉络中。《18、19世纪药材知识的跨文化传播》从全球视角来看待18、19世纪中国药材知识在英国、朝鲜和日本的流转情况,使人们对“科学如何产生”这一老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冲击了科学史研究领域的西方中心主义。

“自近代早期欧洲开启全球航行、探险和扩张以后,欧洲人的足迹遍布世界,但这不仅是一个欧洲文化、科技、物质文明和宗教向非欧洲区域传播的过程,更是全球的物质文明、知识和文化传到欧洲的过程。对于欧洲而言,后者要远重要于前者,或者说全球化远重要于西化。”董少新说,现代世界不是从某一个文明、民族或区域发展而来,而是不同文明、民族和区域交流的结果。接下来需要研究这一复杂交流的过程,以及各区域、民族和国家到底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他坦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只有把全球史变成复数的,真正的全球史才有可能。“如何提升中国的历史学研究水平,起码做到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匹配,是所有中国的历史学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首批三种仅仅是一个开始,第四种郑永君的《比利时来华圣母圣心会及其荷语汉学家闵宣化研究》接近出版,此外还有四种书稿也已在社内立项。”吕健表示,以该丛书为契机,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在中西文化交流领域持续发力,为这一学术前沿领域的积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