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滚动 ->内容

莫言与于和伟的第一次见面,撞出了什么样的火花?

发布时间:2023-11-20 23:55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9220   

当莫言遇到于和伟,当写作的艺术家遇到表演的艺术家,他们将如何言语,如何告白,如何对话?他们将直接呼唤出永远的神,还是要发出yyds的密码?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对20日在其闵行校区全新运营的大零号湾艺术中心举办的对谈活动“我们这个时代的戏剧”的预告。

当天下午,千余名学生来到现场。在华东师范大学镜双语剧团表演的莫言戏剧《鳄鱼》片段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学生表演的于和伟影视作品经典片段之后,“正戏”开锣。

莫言和于和伟被组合在一起,是因为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征服了莫言,在一次采访中,当被要求用网络语“YYDS”造句,莫言脱口而出:于和伟就是我的YYDS。

在现实中,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于和伟直言“紧张了好几天”,担任主持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调侃“紧张让你年轻,看上去就像大学生”。于和伟说:“在台下都是学生的地方和莫言老师见面,确实能够稍微坦然一些。”

拿到莫言最新出版的剧本《鳄鱼》,当被要求表演一段,于和伟邀请莫言加入,客串“鳄鱼”,成就一段妙趣横生的现场演绎。

“为什么从小说转向戏剧?”莫言说,自己从小看民间戏曲长大,这是其一,其二是小说读者的反响,作者很难直接看到,而戏剧观众的反应能被直视,“当你预想的笑点、泪点如期实现,感觉自己仿佛摸透了人心,有股成就感”;其三,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满足说话的欲望”,小说能够通过叙述描写风景、刻画人物内心,写剧本主要靠台词把故事讲完,台词和动作把人物性格塑造出来,这考验一个作家的功力。因此,莫言认为,一个好的小说作者未必能写出很好的戏剧,但一个剧本写得好的剧作家一定也能写好小说。“年轻时我也写过几个电视剧本,那是为了赚稿费,要真正把剧写好,要把剧本当成艺术品,实现文学的目的,这是我坚信的原则。”

谈到来自民间的故事,于和伟补充,莫言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讲《讲故事的人》最后讲到的扔草帽那个故事“小时候听我妈妈说过”,于和伟的母亲是山东济宁人,与莫言是山东老乡,“我恍然大悟,民间的故事资源一直在,关键是我们如何把它重新说出来”。

“《觉醒年代》我在电视上看了一遍又在网上看了一遍,对我来说是很少有的,之所以吸引我完全就是因为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让我感到信服,仿佛灵魂附体,而不是模仿皮毛、表象,演员在虚张声势。”莫言回溯让他感到“YYDS”的于和伟的表演。

一张陈独秀跷脚而坐的老照片给了于和伟把握人物的依据,“接到一个角色,我会先把他分类,和生活中的什么样的人接近,这张照片让我感到他不仅有普遍认为的狂狷之气,还有不安于现状的生动之气。”于和伟坦言,比起是否主角,他更在意角色本身,越有内心冲突的人物,戏越好看,“比如《纸醉金迷》的范宝华,其实一开始找我的是男主角魏端本。”他强调自己的表演观,可以理解人物、理解人性的一面,“但不能跑偏,我演《坚如磐石》的黎志田,一进影厅,观众欢呼,我说千万别。我特别关注的是人物的戏剧状态。”

于和伟属于大器晚成型,近年来才凭借多个角色的塑造在观众中走红。对自己吐口水、跳舞等段落被剪辑为鬼畜视频,成为年轻人爱用的梗,他坦言不太介意,“我追求有意思,有意思才有意义,可能就是有意思才产生了各种梗。”

莫言也是网上有名的“段子手”,特别是他与作家好友余华的互动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我签了很多余华的名,比他签我的好多了。余华是我摆脱不了的一个人,我们是同行、同事、曾经的室友,谁的毛病都清楚——成为朋友不在于了解彼此的优点,而是了解缺点、弱点。”

对一些并非出自他之口的“心灵鸡汤”、“名言”在网上流传,莫言也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化解。“我和曹元勇商量,把这些文章编成一本书,版税都捐出去。你们的文章写得真好,用我的名义发表太可惜了,快把孩子抱回去,不然我要出书了,不会给你们版税。”

谈及如今的生活状态是否“舒适”,莫言表示,年近古稀还能到处奔走、摄影、练书法、为自己的书的装帧设计提一些建议,很满足。“这些年我的兴趣确实比较广泛,这是时代所造就的,比如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摄影爱好者,那是因为有了华为手机。”

于和伟则说,没有舒适的时候,只有努力寻找让自己舒适的位置的阶段。

“演技好、心灵美、长得比较普通。”莫言如此总结于和伟,“好的表演艺术家从来不靠颜值。”

“莫言但言不尽、顽皮。”这是于和伟眼中的莫言。

“童心未泯才能保持艺术青春。”莫言回应道。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